王楚华(1944.12~),重庆市开州区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1979年开始在国内发表作品,著有《王楚华文集》七卷本,其中《邯郸雪》获1984年四川省振兴川剧剧本文学7项政府大奖;《赵世炎》获2001~2002年全国第8届五个一工程奖、第19届金鹰奖和第21届飞天奖。王老不仅擅长小说、戏曲剧本、影视文学剧本等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的艺术创作,也善写文学评论、散文、报告文学及曲艺等,是一位功力扎实的多栖作家。多年来,他任意翱翔在各种不同的艺术体裁当中,游刃有余,成就斐然。现就王老几部主要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做一赏析。 一、艺术特色鲜明的《王楚华文集》 王老的作品真正做到了“脑内有丘壑,胸中有舞台,笔下有人物”,是独有的“这一个”。综观《王楚华文集》,王老作品有四大鲜明特色。 (一)思想与艺术的融合。文章的深度在于思想,文章精度在于艺术,但凡上乘之作必是二者的高度融合。王老作品皆具浓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特别是精深而健康向上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人物鲜活、个性独特,是真正的“这一个”,成为“有个性的艺术”,为当今文坛增添了一批别具一格、独具特色的新面孔、新形象。作品人物极富个性,个个性格鲜明突出,人人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总的来说是写出了人物的精、气、神。 (二)新奇与跌宕的精妙。故事新奇,情节跌宕,一波三折,细节独道,悬念百出,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这就突出了传奇作品“奇”的特色,使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常叫人欲罢不能。像1992年发表在《山花》的中篇小说《如梦的辉煌》中廖野猫这个底层人物形象就是地地道道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极富个性。当时我就在想:王老怎么就把这类底层人物写得如此生动、如此感人?原来“作家有责任、有权利升华人类的心灵……从而帮助人类生存下去”(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语)。王老这样布局,不仅使作品为之深刻,人性的高度亦随之升华,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作品的内涵便在这“平凡琐事”中深刻、丰满起来。 (三)悲伤与倔强的抗争。作品中主人公总是命途多舛,大都带有悲剧色彩,具有悲剧命运,这大概与王老年轻时的经历有关,或者说这是王公心灵的自白。但真正让人心灵震撼的是悲伤中充满倔强,这就是真实的生活,也是人类与大自然拼搏的坚强品性。《天伦之灾》的悲剧之美、《死证》的遗憾之叹就更令人回味无穷,《天伦之灾》中的肖嫱、邵寡妇、盖三省、罗乐,《死证》中的宫本兄妹、张四夫妇、佳代、检巴儿,《如梦的辉煌》中的廖野猫、毕小姐,《十五从军征》中的老兵,《家祭》中的高荣夫妇等均是一唱三叹的悲剧形象。在此,王老的观点是颇有说服力的,“那种大团圆式的结尾固然解恨,但落套,也没余味”。王老旨在呼唤道德的光辉与社会的正义,让作品释放善意和良知,期冀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不再发生。从审美意义上讲,也只有悲剧性的特殊效果才能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语),也唯有悲剧人物才能引起读者深沉而持久的共鸣。 (四)通俗与不俗的语言。作品语言生动形象,流畅宛转,概括力强,通俗但不落俗,平凡而不平庸,还融入川东、巴渝地方特色味道。王老具有学者气质,其高品位的文字既生动又真切,极富生活情趣又幽默活泼,堪称极品美文,不仅耐人寻味,而且越嚼越浓、愈品愈深。王老还善于把方言、俗语、行话融入现代语言中,既使语言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又构成特殊的语言表达功能。在语言运用上力求通俗化、口语化,多用娓娓动人的语气讲故事,其语言独特性和语境风格的明白晓畅,更使鲜活的人物形象锦上添花,读来格外有味。 原文化部副部长吴雪也对王老作品予以充分肯定,当年他的新编历史剧《邯郸雪》,是新中国建国35年来第一个代表万县地区参加四川省会演并荣获四川省振兴川剧剧本文学七项大奖的大型戏。吴雪看后禁不住高兴地说:“万县地区带来了一台好戏”(指《邯郸雪》),“开县(现开州区)出了个好编剧!”(指王楚华)。要知道,一个作家要获得国家最高主管部门领导的赞扬和肯定是不容易的。 二、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天伦之灾》 长篇小说《天伦之灾》堪称王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无论从它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长度和深度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它是王老思想性与艺术性、趣味性与可读性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的传奇小说,且奇异多变的传奇框架中寓含的却是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作品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典型的人文环境相结合,为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氛围。作品主要以作家故里川东、巴渝地区为背景,川东特有的人文地理酿成其独特的地方色彩,孕育出不同性格的人物,形成其不同的命运轨迹。 (一)时代烙印的艺术精品。《天伦之灾》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为当代文学画廊增添了一批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作品通过特定历史时期肖家三代人、两对父子间的传奇性经历和扭曲的人伦关系,来展示出人性的善恶碰撞,以张扬人的善与美。在作品中,父子之情这种最本源的血亲关系被人为消解,因而酿成肖家三代人的悲剧,具体表现在父子的三次冲突上。肖连长逼死肖嫱之母,又把两岁之子当狗来拴养,儿子以逃跑来本能地反抗父亲,这是父子的第一次冲突。结果是肖连长弃子,为以后的父子冲突奠定了基础。十几年后这对有着血缘本质的父子不仅相逢不相识而成为一对情敌,这又正面地展开了第二次冲突。儿子肖嫱以一个戏子之身居然敢与封建把头之女罗乐相爱,并相携逃婚以之反抗,这就触怒了以肖营长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于是肖嫱与肖营长个人的冲突便演变为两种社会道德力量的较量。冲突的结局是善被恶压制,人的兽性压倒了人性,肖营长施毒计阉割了肖嫱以泄其愤,传统的天伦之乐在这里演变为人性的灾难。父子间的第三次冲突是在滇缅战场上展开的,怀着深仇大恨的肖嫱再次与此时已是肖团长的父亲相遇。肖团长挟私怨欲置其于死地,而肖嫱却在他濒于死亡之际,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冒险救之。肖嫱的宽容与善良终于感化了肖团长,而在真相大白之时,肖团长亦在自责自怨中精神崩溃而亡。这虽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对人和人性的异化,但更深刻的渊源仍根植于肖连长逼妻弃子的罪恶行为,是扭曲的家庭关系繁衍的恶果。 (二)罪恶笼罩的人格特质。《天伦之灾》在表现肖家父子的矛盾冲撞中鞭挞了恶、褒扬了美的同时,还着力颂赞了善的代表肖嫱所体现的人格美。肖嫱虽一出世就命途乖逆,但他承袭其母邵寡妇的善良刚直,又受养父盖三省的教化,不仅出落得一表人才,而且心智健全,人格高尚。作家从他与其父其子的矛盾冲突中,赞扬了他宽容善良的美德,又从民族斗争、反法西斯斗争中展示了他的美好人格,从而将其升华为胸怀博大昂然屹立的民族英雄。但是这样一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却始终被悲剧命运所左右,最后在午夜孤独地死去。王老笔下的肖嫱是一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特立独行的艺术形象,一部在专业高度站在了同类作品之上的传奇性小说,不光显示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也彰显出了相当高的审美价值。 (三)人性缺失的人间真爱。《天伦之灾》还侧重于从性爱的角度表现人性,探讨人类共同的爱情普世价值。古人云“食色性也”。性爱是人的最基本的本能要求,是人性的基础,在性爱问题上也最能体现人的善恶。王老正是以悲愤而又尖锐的文笔无情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封建礼教与宗法制度、家教与家规是如何野蛮而又残忍地迫害与剥夺了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并以金钱与权势戕害无辜,制造了一桩桩血淋淋的人间悲剧。而那些有志趣、有性灵的男女青年为了追求爱情与婚姻的自由又怎样以大仁大义、大智大勇进行着殊死的反抗和搏斗。作品就通过多种性爱的描写,表达了王老严肃的道德态度,这主要表现在肖连长与邵寡妇不对等的性关系上。在肖连长方面只有欲而无爱,他用欺骗的方式占有了邵寡妇,又始乱终弃,导致其自杀和儿孙辈的悲剧。在以后与罗乐的关系上,他占主导地位的仍是欲望,以占有为其目的。而邵寡妇付出的是真爱,这爱是她生命的寄托,一旦失去了爱便无力再活下去。她是一位可亲可敬可爱可怜的女子,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真正的贞节烈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深刻的。 三、精品力作话《死证》 《死证》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长篇传奇小说。作品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发生在首都南京的一件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以一对日本兄妹九死一生的命运为线索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不惜以本国高级外交官的生命为代价以制造战争借口的阴谋。王老是一个有责任感、历史感的作家,作品既有令人魄动心惊的生死搏斗,也有催人泪下的至爱人情;不仅刚柔相济、张驰有度,充满着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而且凝重大气,有着独立的存在价值,具有浓厚的艺术特色。 (一)振聋发聩的思想深度。这是一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好教材,并是形象具体的、生龙活虎的艺术图解。王老在描写宫本、张四夫妇、佳代和检巴儿这些人物惨死的场面时,感到揪心地疼痛,也常热泪飞溅。他说这一切全都融入其满腔仁爱之情和对灭绝人性的日本军国主义者极度愤慨之恨。其实王老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惩恶扬善,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同时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深情,尤其是对普通善良的底层人群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出作家鲜明的倾向性和社会责任感。应该说,《死证》是长鸣的警钟。 (二)别具一格的立意角度。作品角度新颖,王老独辟蹊径,“旧瓶装新酒”,为我们审视、反思半个多世纪前那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提供了一扇全新的历史视角。特别是从侵略者不惜牺牲本国高官及师生情感的角度,揭示其血淋淋的侵略事实和侵略者的残酷无情。任何题材只要有作家自己的独特发现,有属于自己的审美理想,就不会重复别人而有新意,这便是王老在选材上的机智、挖掘上的深邃。《死证》诡谲奇绝,意象深邃寥远,文笔优美而冷峻,情节曲折而惊心动魄,生动新奇又险象环生,处处充满悬疑,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它对于一段历史、一个民族,对于灾难深重的国人具有无比深刻的认识作用。 (三)无法释卷的艺术巧度。作品有极强的可读性,这便是传奇作品的艺术特色。《死证》的故事之曲折跌宕、人物命运之悲惨坎坷均为少见,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精品力作。由于王老是小说、剧本多栖作家,在设置人物矛盾纠葛、根据性格发展组织心灵冲突、安排情节结构和设计制造悬念方面,乃是驾驭技巧的行家里手。因此与同类题材相比,作品明显地高出一筹,整部作品悬念迭起,高潮频现,扑朔迷离,人物命运随着事件本身的终结而还在继续延伸、拓展。 (四)历史大卷的题材信度。作品资料丰富翔实,无论是作为本书情节主干的宫本失踪事件,还是南京大屠杀、华人劳工暴动、被迫充当慰安妇、梅晟父子间谍案、日本开垦团掠夺被占领国资源等都是曾经发生过的血淋淋的历史事实。小说在国内首发时,曾标为“纪实文学”,声言“有史为证”。而王老却并未被史实所局囿,他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和“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思路,使作品“寓真于涎、寓实于玄”,终于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 四、真实准确可信的《乱世枭雄》 长篇电视连续剧《乱世枭雄》完全是真实、准确、可信的。真实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写出一个真实的世界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再现历史的本来面目,让人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获,这是创作史志类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乱世枭雄》写的是一位起义将军非凡人生的惊险传奇。主人公范绍增就是在种种诱惑的驱使下,朝着欲望的巅峰一步步铤而走险,并在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中,苦苦地挣扎,求索于乱世,混迹于黑暗,最终率部起义走向光明,迈步新生。 (一)作品的真实性主要体现在历史的真实性上,可谓是“实人实事,有凭有据”。王老通过自己的文笔,不仅反映了当时民国时期的兴衰变迁和历史走向,而且也映照出国民政府以及四川、重庆的历史风云,更折射出悠悠华夏的沧桑岁月、风云变幻。作品中的一些细节极其真实,亦极有历史的亲和感,真是一片真情、一颗真心,读之无不动容感慨,为之击节赞赏。1949年12月范哈儿冲破重重险阻,毅然拉起8个纵队、5万余人在渠县率部起义,投入人民的怀抱走向光明,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二)作品的真实性为其第一要义。王老对历史尤为民国时期的历史是有深入研究的,他一生说真语、讲实话、写真文,所写作品的真实性是勿庸置疑的,求真是其作品的第一要义。细品一些章节就叫人忍俊不住,既真实可信又揶揄调侃,既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又满含辛酸泪水,足见其思考之深刻、剖析之精深?王老一生都在力求做到“见解独到,精深微妙”。范绍增率部起义后,任职人民共和国,直至因病去世,得享高寿。诚不虚也。 作家的一颗拳拳爱国、裕民强邦之心曝露于字里行间,一腔情怀可昭日月,真正是俯仰无愧啊!诚如王老所言,我们要永远牢记历史,以为后人明镜和殷鉴。 五、传奇书写与卓异演绎的《豪门少寡》 长篇小说《豪门少寡》取材于王老家乡渝东开州一个真实的故事。晚清名臣两江总督李宗羲的幺儿娶上花容月貌的林小姐,当晚新郎便一命呜呼,从此林小姐便终生守寡。李宗羲是满清重臣,他为政清廉,冒着极大的风险昭雪“东乡冤案”。作家仅以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背景,刻意表现的竟是年少守寡的林小姐,无法长期忍受孤独寂寞的守寡生涯,与黎(李)大人的贴身保镖程锋相恋了,而黎大人的妻侄儿、总管叶海又心爱之,由此演绎出程锋与叶海为爱而争的反复较量,写得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王老其所以作出如此的题材取舍与价值认定,仍缘于他的平民情怀和对于弱小无辜者的同情与悲悯。而这部《豪门少寡》则将林小姐寡居中的爱情生涯与悲剧命运作为小说的主线跌宕起伏地尽情描写,这是作家对女性不幸命运的传奇书写与卓异演绎,而在封建礼教桎梏下的林小姐如何舍死拼命的挣扎、抗争更是王老倾情描写的主题意旨。在林小姐守寡中的爱情选择依然坚守了一以贯之的平民立场,她深情钟爱的并非实权在握的管家叶海,而是为人诚恳、武艺非凡、急难相助的保镖程锋。但由此招来的是黎大人将她上报朝廷,要为她修建贞节牌坊。这看来是好事,实则是以封建伦理道德扼杀其青春与爱情。 小说的最终结局竟然是恪守封建礼法的黎大人摒弃众人,将林小姐和程锋一对恋人送走。这一突变与人性化的结局不仅让人意想不到,也是读者深情向往与冀望的。同时,更隐含着深意,在身居高位且正直善良的黎大人内心,是不是也想打破封建伦理的桎梏呢? 六、心灵情感深度挖掘的《如梦的辉煌》 中篇小说《如梦的辉煌》主人公廖野猫虽仅是剧团的炊事员,但充分体现了唯有悲剧人物、平民生活最能引起作家深沉而持久的创作冲动,王老十分关注被侮辱者与被损害者等小人物的生存命运。廖野猫在川剧团里地位卑微低贱,但他心地善良、做事认真,即便遭受屈辱也不计较。小说的精彩是他向剧团人员摆谈他与年轻寡妇毕小姐的爱情,讲她的情和好,这是值得他炫耀一辈子的最为辉煌灿烂的一段人生经历。一个勤杂工受到金枝玉叶般毕小姐的爱恋似乎有些不妥,然而在王老笔下却描写得如此合情合理。廖野猫从一结婚即守寡的毕小姐那儿获得了爱情,于是便缘于彼此长久接触,在爱的荒漠中也就逾越了身份等级的界限,因性欲而产生了爱情。 小说描述毕小姐一进入洞房其夫就在当天夜里因病死去,在漫长孤独、幽静寂寥的守寡之中,她同廖野猫的生死恋情便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自然地展开了,而因此获得性爱的廖野猫自然对此铭心刻骨。这是值得他骄傲的大事,若干年后,他认为自己并不比那些演员们的地位低,他见过大世面,并且拥有过豪门小姐的性爱和恋情,所以他有资格在演员面前炫耀自己。可悲的是像廖野猫这类穷苦人,一生中有过与毕小姐的性爱便如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终生不忘,乐不可支。 王老最擅长以喜剧的手法写悲剧,在读者大笑不止之后积淀下的是痛苦沉思与幡然醒悟。小说结尾方才彰显作家浓得化不开的悲剧情结,廖野猫含泪死去之前的所谓“交代”,将心地善良、重情讲义的“这一个”典型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曾信祥,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作家协会子曰诗社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重庆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开州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有散文集《巴渝文思》、诗集《花开的声音》、古典诗集《飞翔国诗吟稿》、诗文集《重庆历史名人颂》、散文集《重庆人文史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