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创作谈:时间缝隙里的碎碎念

http://www.newdu.com 2018-12-26 《当代》 马金莲 参加讨论

    按照惯例,书本最后需要一个后记,我自己的理解,序言是严肃的,是板着脸一本正经的,像大户人家的前厅,是待客议事举办一个家庭重要事项的地方,后记就是后院了,是家眷们活动的场地,所以前厅严肃刻板认真,在后院就能吁一口气,放开了收敛的形貌,甚至可以放浪一下形骸了。那些藏在心里的话大概也是可以拿出来絮叨絮叨了。这是第一次在花城出书,第一次和花城打交道,从最初约稿,到合同,到审稿,到讨论定稿,整个过程很舒畅,花城的编辑给了我作为一个作者充分的尊重,我们像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处理了所有事项。
    收入其中的七篇作品,六篇是近作,《窑年纪事》稍微早一点。其中四篇出现了具体的年代,这源于从2014年开始的一个计划,当时在鲁院学习,想写一个系列,以年代为标题,把年份镶嵌进去,便是属于自己的年份书。由于写得很慢,两年中就写了这几篇,自己还比较满意,就收进这里了。《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一抹晚霞》都上过《小说选刊》,还被当做八零后乡土题材的典范进入过几个年度版本和被不同的评论家提及议论过。浆水和酸菜,这两个词儿指代的物事,都已经距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甚至只是一部分人的记忆,这一部分人中有我,所以我怀念那些人和物,怀念远去的岁月,是以选定这个篇名做总的书名。
    总体来说,我的作品呈现出一种和当下生活稍微拉开距离的滞后感,出现这种情况的缘由,不止一人询问过我。我一遍遍解释,这都在于我生活和书写的根据地和立足点,并且不能不再次提及一个在多次场合说到的称谓,西海固。西海固的六盘山麓,有六个县区像小星星一样散开分布在山脚,都是黄土山区地貌,气候干旱,少雨。这便是我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也是现在书写的地方。生活里的清寒和艰苦,像胎记一样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这记忆更像是血液,早就深深渗入我文学的底板里,将其浸透。时至今日,西海固山区还是比外界慢了一个节拍,无论是生存环境,还是生活水平。贫穷是什么,底层的艰苦是什么,这是我最初开始书写时就咂摸的东西。真正的底层的生存,是沉重而艰辛的,是有血泪也有欢笑的,是幸福与痛苦掺半的。有这样的底色做参照,我的文字一直轻快不起来,总是有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压在心头,渗透在字里行间。
    重新摩挲这七篇作品,创作它们的情景历历在目,我不习惯用电脑直接写,先将文字落在纸上,然后再整理成电脑文档。这源于我使用电脑很迟,2007年才开始正式接触电脑,还有一个原因是时间不允许,我没有整块的时间去面对电脑,调整人的思维和电脑之间的转换。我常常陷入一种战争,除了处理构思文本时调整自我和外在世界的矛盾,还有争抢时间的问题,这源于我在生活里的角色,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我住的房子是老式格局,餐厅和厨房之间有一道玻璃墙和门,客厅远在另一端,被结实的墙壁隔开了。常常,孩子们在客厅里看电视,吃食物,玩。我看不见。但是别以为这时候我就能躲在床上享受读书写作的时光,没那么舒坦惬意。我在做饭或者打扫卫生。只有在这种时候三岁半的儿子才会稍长时间不来打扰我。只要我一躺在被窝里拿起书,他保准光着脚爬上来,不是夺书就是骑在脖子上,要不就是姐弟俩吵嘴、打架。对骂是小事,都是小儿言语,没什么伤大雅的,但很快会升级为打斗,弟弟冷不丁揪住姐姐长发,狠狠拽,大概觉得这柔软细长的丝团是世上最乘手的把柄,抓住了就舍不得轻易放手。姐姐嚎哭,声音大得吓人。救人如救火,我得十万火急地出场排灾解难。只有做饭或者拖地的时候,他们不生事,看电视,或者玩耍,也只有这时候姐弟俩关系奇好,大的温言软语,教诲什么,小弟嘴巴乖顺,直喊姐姐。我擀好了面,菜炒进锅里倒足水,让自己烧,为了省时省事,我常做这种叫连锅子的面条。烧水的时候,下面时间还早,干什么呢?拿一个小本子,一支笔,乘机写点文字。斜坐餐桌边,一副随时起身处理各种杂事的坐姿,一边极力让自己平静内心。是的,要在短时间里平静一颗烦躁的心,不容易,往往比较耗时。并不是每次拿起笔就来灵感,就能顺畅表达。这个铺垫的过程就是捕捉灵感的过错。暖壶里刚灌了开水,塞子紧了,时不时发出嗤嗤的叫声。热气在油烟机上方升旋。一束大红色假花在瓷瓶里永恒而死寂地开放。它们插进来多久了,忘了具体时间,但是细看每一片叶和每一个花瓣,积了厚厚尘埃,伸手摸,黏黏的,是油污和灰尘的杂物,吹不下来。再想想这个此刻捉笔发呆的女人,从学会做饭的少女时代开始,到今天陪伴炒菜下面的油烟气息,我走过了多少年呢?经我的手做出了多少顿面?多少次是米饭炒菜?又有多少次是面条呢?一笔糊涂账。谁也记不得了。做出的饭菜都给谁吃了呢?是否有谁记得我的饭菜的香味进而感激于我呢?从来没有想过这个,也没去求证过。做饭是女人的天职。就像包揽家务和生育拉扯是女人的天职一样。这是我生长的环境从小教诲我的。我在秉承西海固妇女那些质朴与善良的同时,也全部接纳了这样的女儿经。
    往往,菜在开水里打滚,白汽像云朵一样在高处舒卷,我捏着笔想写点什么。干了一天家务,感觉时间太久了,再不写点,时间都陈旧得变成记忆了。就写点内心的感慨吧。可是生活似乎真的很平凡,甚至有些庸常。我能在这种日日相同的重复里翻检出点什么呢?我就像一个在雨天试图让风筝高飞的傻孩子,像在雪天仰着头寻找彩虹的女孩。
    锅里的水汽白热化了。土豆应该快绵软了,该去切面条了。这时候灵感像一个迟迟不愿意露面的调皮孩子,却忽然从门缝里探出半边脸儿来,眼里闪烁着狡诈,笑眯眯对着我说我在这儿,快来抓我吧。我太了解孩子了,所以这个孩子的狡猾逃不过我,被我瞬间捕住了,刷刷刷,中性笔在纸上划过,文字潦草而夸张变形,一个个皱着小脸儿的孩子一样,被我从笔端挤出来,排了一排又一排。水汽托得锅盖噗噗响,该下面了,不然土豆会煮成糊。我依依不舍停下笔,推开厨房门,撒一把干面,抚平了,当当当,快刀剁面声细碎、清脆,雀儿舌头般的面条乱纷纷从刀口下逃生。一会儿手一扬,一把面叶子跳着舞跃进开水里。饭熟了。我鼻涕上挂着汗,出锅,分筷子,端饭,陪孩子吃。给大的夹菜,小的喂饭,调皮的两个人因吃饭不断生出嫌隙,我已经中断了刚才的美妙思维,一些东西已定格在纸上。再见的时候要续接上次的思绪,已经是孩子酣睡的半夜或者明天做饭的同一时刻。
    自从十年前生了女儿,写作环境一天天恶化,时间一再退让、挤兑。时间就像乳沟,挤挤总会有的,我便拼命地坚持着去挤时间的乳沟。在这些挤出来的褶皱里,零零散散划拉下一些文字,它们躺在笔记本上,凌乱得像一团野草,等我整理的时候,往往出现自己都不认识写了什么的情况。
    还好,坚持了下来,再苦再累,终究是没有放弃,一篇作品,从初写到修改打磨,发表出来,是一种幸福,现在把它们串珠子一样串起来,结集出版,更是幸福。至此,一个女人的碎碎念终于打住,聊为后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