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陈敬黎:家乡书——长篇小说《汀泗桥》创作浅谈

http://www.newdu.com 2018-12-19 中国作家网 陈敬黎 参加讨论

    
    家乡,在每一位作家笔下,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书写家乡也是作家们乐之不疲的写作素材。在许多作家笔下,父老乡亲一个个成了作品中鲜活的原型。山高水低,阡陌田野,错落屋宇,成了作品中可读可视的场景。我认为,在向家乡索取创作营养的同时,书写家乡也应该是作家的责任。
    我的家乡湖北省咸宁市同样是一块天宝地灵,人才辈出的热土。她与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地位的大武汉近在咫尺。她地处湖北省南部,与中国红色革命风起云涌的湘赣两省接壤。有许多人走出家乡,投身革命洪流,用献血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汀泗桥这个地名出现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天下学子耳熟能详。他是我的家乡——咸宁市咸安区的一座古老小镇,扼粤汉铁路之咽喉,守武汉南大门。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得汀泗桥则武汉安,失汀泗桥则武汉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历史地位的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发生在这里。
    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来说,从小便听到长辈们茶余饭后谈汀泗桥,说发生在这个地方的陈年故事;玩于她的山水、古镇街道巷陌;读有关她的文学或历史作品;动过写她的念头。但是,对于镇小事大的汀泗桥,我不敢鲁莽动笔。
    随着自己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用一部大书来记载家乡的风物人情、是非恩怨的愿望也逐渐成型。要写这样一部大书只有汀泗桥承受得了。这也是我的责任所在。
    因为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创作,我积累了一定经验,有了长期的知识储备,有了两部过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荣恩堂》《大洞商》面世,对于历史题材的创作,作品结构如何设计,对实史与虚拟的情节、人物如何处理,我有了经验,在创作《汀泗桥》这部作品中,我更得心应手。
    汀泗桥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北伐战争将她载入历史史册,使她名扬天下。历史选择了汀泗桥,有选择她的理由。
    长篇小说《汀泗桥》,在历经了九年的磨难,以三卷本,一有四十一点五万字的篇幅,经过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慎重打磨,二零一六年十二月面世了,二零一七年八月第二次印刷。
    北伐汀泗桥之战,奠定了北伐战争胜利的基础,使中华民族结束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形式上走向国家统一。但是,汀泗桥不仅仅是北伐战争为她书写的厚重一页,民族的崛起,国家的统一,这么大的事件她如何承担得起?历史选择她的理由何在?这部作品便试图对这个理由做探讨和解读。
    汀泗桥不仅仅是北伐战争,这是我开始思考这部作品创作对她的历史定位,因此在创作中把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作为创作背景,汀泗桥之战只是其中的两个章节,用汀泗桥这座南鄂小镇的发展史,解读此战役的前因后果。
    2008年,我正在孝感所辖应城市着手长篇小说《大洞商》的创作。这部作品以当地石膏矿,盐矿的历史为背景,解说她对中国革命,特别是对新四军五师和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生存、壮大所起的作用。当资料收集、人物采访、矿区体验的小说创作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六万多字的创作大纲完成后,我准备闭门创作,回家休息时,遇到了一位过去的同事,他在咸宁市咸安区委工作,在与我叙旧情时,他建议我关注汀泗桥这个题材。
    汀泗桥在我们的家乡,对她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情感。我告诉他,为她写点什么一直是我的心愿,但是,因为她承载在中华民族一段厚重的历史,我不敢轻易动笔。在经过二十余年的创作经验积累,特别是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我有了把她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的胆量。因此,我慎重的答应了我这位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同事,得到了咸安区委和汀泗桥党委的支持。
    因为《大洞商》的创作构架已经完全成形,创作大纲报湖北省作家协会,通过了专家评审,作为我与省作协的签约作品,只要坐下来写作了,我便暂时放下创作,抽出时间进了汀泗桥老街,开始采访、收集、创作素材,特别是那些已经八九十岁的老人,对他们记忆中的汀泗桥进行了深入的挽救性挖掘采访。告一段落后,我又走进了书店、市区两级党政机关,购买和收集了大量有关创作的人物传记,回忆录、党史资料,文史资料,装箱带到了湖北省作家协会长阳创作基地我的工作室,在闭门创作《大洞商》的同时,休息时便系统地阅读资料。这是实打实的案头准备,来不得半点虚假。其中有关叶挺的传记我便读了三个版本,仔细阅读李宗仁回忆录、郭沫若等写的一批对北伐战争有权威史料性作品,查阅了《湖北英烈传》、《鄂南英烈传》、《咸宁英烈传》等一批有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通读了湖北、鄂南、咸宁等党史资料,以及广东、湖南、江西等地的相关史料,并做了近十万字的笔记。
    在完成长篇小说《大洞商》的创作,送审长江文艺出版社后,我便立即投入了长篇小说《汀泗桥》的创作准备中。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写实北伐战争,我从汀泗桥出发,沿京广铁路到广东肇庆,再从广东到湖南长沙,从平江进入湖北通城,回到汀泗桥,基本上了解了北伐军的行军作战路线,以及广东、湖南我所经之处的大致地理地貌。
    在收集了汀泗桥的大量故事,查阅了大量史料,走了近万里路后,长篇小说《汀泗桥》在我的脑海中已初步成形,我便着手写出了五万多字的创作大纲,作为我与省作协的签约作品,报给省作协。
    创作历史题材小说必须严格依据历史史实,不能臆造,这是创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把历史用小说解读告诉读者,这便是技巧了。用汀泗桥故事、汀泗桥故人架构整个作品脉络。把他们经历的历史与作者从他们当中提炼出来的虚拟人物紧紧捆在一起,让这些在汀泗桥找得到原形的虚拟人物,去演绎历史,做到虚与实无缝结合,这便是我在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紧抓不放的创作宗旨,让读者通过虚拟的小说去了解真实的历史。
    关于小说中的人物设计,是小说虚实结构的一部分。虚的人物要有血有肉,赋予他灵魂,他们在作品中演绎人世的悲欢离合。实的人物同样有血有肉,并且已经具备理想,对人生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他们在作品中演绎历史的大是大非、波澜壮阔。用虚拟的人物带动真实人物在作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虚拟人物的口吻还原对真实人物的评价。让那些只在历史资料中看得见的人物活起来、动起来,看着他们驰骋疆场、指挥决战;看着那些无畏的革命者明知冲上去就要死,却毫不畏惧地为信念冲了上去;看着他们抬头挺胸走向刑场;看着他们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拼死一搏。通过他们的行动,表达人民的觉悟,最终形成一股摧枯拉朽、勇往直前的洪流,最终冲毁敌人强大的战争机器,冲毁反动统治者的堤防。
    在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汀泗桥》的创作中,历史是不能设计的,大的历史事件是不能设计的,为了再现那些影响中华民族历史走向的大事件,需要在作品结构上做虚的架构,很大程度上书写虚的情节。比如在对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的创作中,这场战役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不能设计的,如何再现这场战役和战争场面,在故事情节中便需要重新设计,用虚的情节来带动实实在在的历史故事,带动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有血有肉地在作品中动起来。这些虚的情节给了作者有限的创作空间,她受到历史史实的约束,不能信马由缰,脱离史实,给读者一些错误的信息,必须把史
    实情节与虚构情节无缝衔接。史书上告诉我们的北伐战争汀泗桥战役,对汀泗桥地理环境的介绍是此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扼粤汉铁路之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对战争的介绍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担任主攻任务,负责主攻汀泗桥的是十二师36团和叶挺独立团。北洋军阀吴佩孚亲自率督察大队督战。战争打到最激烈时,北伐军泅渡作战,从正面进攻,伤亡惨重,叶挺独立团利用熟悉地形的当地农民,从敌军背后突袭主战场塔垴山,一举歼灭敌军守敌,扭转了战局,取得了汀泗桥战役的胜利,为接下来的贺胜桥之战和攻克武昌城奠定了基础。但是如何让这些史书上硬邦邦的史实变成读者眼前活生生的场景再现,就得熔合作者设计的情节。因此,在《汀泗桥》这部作品中,我仅仅用这些史实为背景,创作了许多当地百姓参与战争的情节,让他们把一场真实的汀泗桥战役告诉读者。
    在人物设计上,长篇小说《汀泗桥》中,我同样运用了虚实结构的手法,把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用真名实姓写下来,让他们承载一段厚重历史,而虚的人物便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在作品中,我设计了一大批虚拟人物,让他们与历史人物互动,带动历史事件,使历史人物变得血肉丰满,有形有貌,有言有行。通过虚拟人物与历史人物的交流对话,还原历史,讲述历史。通过他们表述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述。
    这部作品因为涉及多项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很多影响的历史人物,所以在创作中不能生搬硬套历史,不能生搬硬套历史人物。在《汀泗桥》的创作中,通过对每一件历史事件当时的世界格局,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环境的描写,使硬的历史变软,变得可读,变得容易被读者接受,使读者在读这部作品时,多增加一些历史知识,更了解发生过的历史的来龙去脉,但是不能戏说历史,通过描写使历史在作品中庄重呈现。对影响过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更不能戏说,不妄加评论,通过细节的描写得到作品中需要的人物形象。
    虚的人物设计和情节设计,是为实的人物和实的情节服务的,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再现实的人物和情节,是《汀泗桥》这部作品的基本表述。作品中的男主角刘来宝从汀泗桥街上的苦力,脱变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党人,并通过他组建了最初的共产党基层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唤醒民众,使广大民众信仰共产主义,参与无产阶级革命,支持共产党解放全人类被压迫剥削阶级的斗争,以一个小镇的一个人物,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那一大批无畏无惧的革命者形象,呈现给读者。通过对共产党一个基层组织的建立到发展壮大的描述,以小见大,呈现了共产党从建立党的中央组织到夺取全国政权的艰难历程。使他们在读作品时感叹那些革命者为自己的信仰不惜流血牺牲和共产党的不易时,更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加他们对共产党这个政党的了解,自觉维护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打造的繁荣昌盛的新中国的持续发展。作品中虚的情节设计,通过男主角刘来宝和女主角周秀梅的感情纠葛展开,将一大批虚拟的人物置于历史大事件中,用可信的历史带动这些人物演绎历史,用他们的恩怨情仇,演绎历史的是是非非,使作品变得可读、可信,被读者接受。
    大的历史题材,需要作者储备丰富的历史知识,掌握需要书写的故事发生地的人文历史,这就需要作者沉下去,与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或通过父辈口口相传的历史见证者后代见面坐谈,从他们的口中了解掌握曾经在这个地方发生过的大事小情,为小说创作打下扎实的素材基础,使叶挺等一批在这个地方活动过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活灵活现。
    长篇小说《汀泗桥》历经七年的采访,资料收集,经过两年的闭门写作,到一百四十余万字完稿交给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尽管我的双脚因为长期坐着不动而肿得鞋都穿不进去,但是,这部作品我非常满意,精神非常愉快,为我下一部同样是历时题材长篇小说《和平前言》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虚实结构,是历时题材创作者们回避不了的话题,谨以此作品为家乡书。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八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