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山西运城盐池神话进行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总结与归纳了盐池神话中所凸显的部落之争、地域神冲突及与盐资源有关的生产生活智慧。神话叙事的言说与池神信仰的实践共同呈现并建构了运城盐池周围民众以盐为中心的区域社会秩序及社会记忆。 关键词:神话叙事;盐池;地域秩序;社会记忆 0引言 正如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bell)所说:神话不是史实,而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它不是来自于“理念的体系”(aconception system),而是来自于“生活的体系”(a life system)。山西运城盐池神话的生成和运城盐池的开发与利用息息相关。民众或为解释产盐的原因,或出于对盐池所发生灾害的阐述,出现了大量关于运城盐池的神话叙事,以及一些体现与盐池产盐相关的盐工生产生活的传说、民间故事等。这些有关运城盐池起源、盐池生产秩序建立的相关神衹、文化英雄或神奇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以及描述盐池产盐技艺演进与盐工生活的叙事,从广义而言,可将其统称为盐池神话。神话与祭祀习俗、地域文化息息相关,从其产生之初印刻着关于人类群体思维、情感及社会生活的印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发展历程的窗口。运城一带的盐池神话叙事涵括了部族之争、不同地域神灵之间的冲突、盐工的生产生活等。而这些内容背后恰恰呈现了民众对于围绕盐资源所形成的社会秩序的言说及文化表达。 1部落之争 山西运城盐池地区流传着关于盐池起源的蚩尤血化池神话,主要叙述的是黄帝战蚩尤,蚩尤战败后血化盐池的神话内容。晋代王嘉《拾遗记》卷一中记述:“昔黄帝除蚩尤及四方群凶,并诸妖魅,填川满谷,积血成渊,聚骨如岳。数年中,血凝如石,骨白如灰,膏流成泉。”沈括《梦溪笔谈》中提到:“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太平寰宇记》则载:“解州:解州解郡,今理解县。本蒲州解县,唐天授二年析虞乡所置也。即夏桀鸣条之野,蚩尤之封域。有盐池之利。”又有记述“轩辕氏诛蚩尤于涿鹿之野,血入池化卤,使万世之人食焉。今池南有蚩尤城,相传是其葬处。”蚩尤城相传为现在的运城盐池区东郭镇蚩尤村。除却文献的大量记载外,运城盐池一带也流传着蚩尤血化池的神话。运城市“蚩尤传说代表性传承人”相秋喜说到: 上古时候,在中条山脉东郭镇一带,远古先民在此聚族而居形成部落。原先部落的首领叫圣,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蚩尤后来成为部落首领,他组织部众在中条山开采铜矿,开发盐池,这个部落逐渐成为黄河北岸较强大的部落。后来,黄帝部族渡黄河而来抢占盐池,两部族发生大战。期间,黄帝不敌蚩尤曾撤退,在撤退途中得遇风后。在风后的帮助下,黄帝部族改变战争策略,先攻占了蚩尤部族在九黎山的据点,而后再进攻蚩尤城。蚩尤部族最终敌不过,战败后四散逃离。蚩尤战败后有两种说法:一是蚩尤战败后被黄帝杀死、肢解,其发生地点是现今的解州;二是黄帝杀死的是弟弟蚩善,蚩尤逃到了其他地方。多年后,蚩尤回到故里,还想东山再起,因年老而寿终。 《运城市志》载:“从善,古蚩尤城。蚩尤兵败被杀,村名改为服善,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更为从善。” “从善”即今运城市东南15公里处蚩尤村。在蚩尤村中,人们奉蚩尤为先祖。从蚩尤村村口刊立《蚩尤村更名碑记》中可知,蚩尤部族曾在此因为开发盐池,冶炼铜,发展农耕而富甲一方。而后发生部族战争,蚩尤部族战败。有宋以来,国家主流话语追崇轩辕而贬低蚩尤,清代尤甚,此地曾改名为“从善村”。但民众不认可,仍称其旧名,延续至今。2003年6月11日,盐湖区政府决定将“从善村”恢复为“蚩尤村”。蚩尤村中现今还留存大量纪念蚩尤的风俗。村中有祖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和十月初十都会唱大戏,供奉先祖。原来的祖庙已经不复存在,但仍有一些习俗流传。“顶角”的民间游艺活动兴盛,“蚩尤战鼓”依然在传承。此外,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村民都会吃牛饺,传说蚩尤“头有角”,所以村民制作牛饺,这种饺子个头较大,形状为三角形,前面两个角相当于牛头上的角,下面一个角代表牛尾巴。村民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蚩尤。笔者于2017年6月29日(农历六月六)参加了在运城市东郭镇蚩尤村举行的祭祀蚩尤仪式。这次祭祀在村委会后广场上举行,仪式第一项为锣鼓欢迎敬请蚩尤神君牌位上堂,上香行礼;第二项为敬献供品(果品与蒸食等);第三项为献卤水,行礼;其后相关人员三鞠躬,献花圈,诵祭文,鸣炮奏乐,锣鼓欢送,回庙供奉。这些风俗的存续,呈现了民众对蚩尤的崇信。 “黄帝战蚩尤”是为人熟知的战争主题神话。目前,学界对于黄帝战蚩尤的研究并无定论,但不以“历史史实”考察,只是从中看其内容,可认为:黄帝部族在发展和迁徙过程中,与从其他方向发展而来的别的氏族集团不期而遇,不同氏族间产生碰撞就发生了战争。关于蚩尤部族,学界中有的认为属于东夷族团,有的认为属于苗裔族群,看法不一。《龙鱼河图》中载:“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文献中对蚩尤形象的描述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且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表明部族强大,“造立兵杖刀戟大弩”表明可以制造金属兵器,且“威震天下”。结合“蚩尤传说代表性传承人”相秋喜口述的蚩尤血化池神话,可以推测出蚩尤部族曾占据盐池,享有盐资源,且能够制作金属兵器,极为强盛。这些有关于蚩尤部族的描述,表明它曾是一个强大的部族,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拥有别的部族没有的优势,即除却享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外,还有创造兵器的能力及文化。运城盐池地区流传的黄帝战蚩尤神话,不仅反映了有关盐池形成的神话,也可看出关于氏族与部族起源及其所经历的重大事件。“有关过去的记忆,该记忆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在整个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战争是不可忽视的途径之一。随着黄帝部族迁徙需要,两大部族发生冲突在所难免,也由此可推测他们为获得盐资源而战,战争之后则催生了新的社会秩序。范文澜《中国通史》中写道:“对于站在文明社会门槛上的中华民族先民来说,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格局,对于夏商周时代来说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历史起点。” 2 地域神之争 盐池神话中反映盐池顺利生产的关公战蚩尤神话,展现出在盐资源问题中有关盐池地域神灵的争夺,这种争夺的结果以蚩尤作为破坏盐池生产的恶神形象而告终,而这一结果的产生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关公战蚩尤神话在笔记小说、地方志书、盐法类政书、御祭文等多有所载,且有多种文本流传于世。各种文本记述年代不一,内容纷繁。文本内容有的成为杂剧范本,而有的则融入到区域民俗之中。关公战蚩尤神话,最早见于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崇宁五年夏,解州有蛟在盐池作祟,布气十余里,人畜在气中者,辄皆嚼齿,伤人甚众。诏命嗣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治之。不旬日间,蛟祟已平。继先入见,帝抚劳再三,且问曰:“卿次剪除,是何妖魅?”继先答曰:“昔轩辕斩蚩尤,后人立祠于池以祀焉。今其祠宇顿弊,故变为蛟,以妖是镜,欲求祀典。臣赖圣威,幸已除灭。”帝曰:“卿用何神,愿获一见,少老神庥。”继先曰:“神即当起居圣驾。”忽有二神现于殿庭:一神绛衣金甲,青巾美髯。一神乃介胄之士。继先指示金甲者曰:“此即蜀将关羽也。”又指介胄者曰:“此乃信上自鸣山神石氏也。”言讫不见。帝遂褒加封赠,乃赐张继先为视秩大夫虚靖真人。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述时间为崇宁五年(1106年),发生事件为蚩尤变蛟在盐池作祟,布气十里,伤人甚众。天师张继先求关羽和自鸣山神石氏以助之。元人胡琦《解池斩妖考辨》则述:《古记》云:宋大中祥符七年,解州奏解盐出于池,岁收课利以佐国用。近水减盐少,亏失常课……侍臣王钦若曰:“蚩尤,邪神也。臣知信州龙虎山张天师者,能使鬼神,若令治之,蚩尤不足虑也。”于是召天师赴阙上,与之论蚩尤事。对曰:“此必无可忧。自古忠烈之士,殁而为神。蜀将军关某忠而勇,陛下祷而召之,以讨蚩尤,必有阴功。” 此处记述时间为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发生缘由是盐池卤水减少,影响盐利。侍臣王钦若认为是蚩尤作祟导致盐池减产,遂请张天师佐之。张天师建议求关羽来讨伐蚩尤。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二十“关云长四则”记述: 山西盐池在解州,云长所产处也。相传黄帝执蚩尤于中冀,戮之,肢体身首异处,而名其地曰“解”。其血化为卤,遂成池。宋崇宁中,池水数溃,张虚静摄云长之神治之,池盐如故。云长见像于廷,于是加封拓祠。祠最伟,神亦最灵。池长百二十里,阔七里,周垣守之。每大雨,辄能败盐。必祷于神而止、蚩尤以其血为万世利,而云长周旋,永此利源,同于煮海。奇矣奇矣。 其记述时间为宋崇宁中,池水数溃,发生事件为张天师请关羽治之,后关羽因治盐池有功,被加封拓祠。就文献记载来看,以盐池灾害性质来分,以涸、溢为标准可分为大中祥符纪年版、崇宁纪年版两大类。 关公战蚩尤神话在现今山西运城盐池地区多有流传。河东盐业博物馆工作人员岳雅菲讲到: 传言蚩尤已经被黄帝杀死,他的灵魂就在盐池上空。盐池产盐就全靠太阳和风,当时太阳很好,但是盐池的盐却颗粒不生。有一天,盐官就做梦,梦到一个青面獠牙的怪物,这个怪物说:“我是蚩尤,虽然我被杀死了,但是我的灵魂依旧在盐池上空,我让它生盐它就生,我不让它生盐它就颗粒不收。”于是盐官就很害怕,他就一级一级往上报,最后皇帝知晓后便请教张天师。张天师求关羽来收服蚩尤,于是他们就设坛施法。第二天关羽就真地出现在盐池上空和蚩尤进行打斗。蚩尤非常骁勇善战,几场争斗下来,关羽带的人手就明显不足了。关羽看到地上有些正在休息的盐工,于是就把这些盐工的魂魄借上来,说是午时三刻,我必定归还。他借了这些人之后,就和蚩尤进行打斗。见此,蚩尤也非常的狡猾,他把他手下的小兵们变成和关羽手下的一模一样的样子,这些人全部都变成一样的了,那怎么办?关羽于是就下令去摘树叶,摘树叶戴在身上,他们摘的是皂角叶,皂角叶戴在身上,见到太阳越发明亮光鲜。蚩尤看到了,也赶快下令也要摘树叶,但他们摘的是槐树叶,太阳见到后一晒就蔫儿了,就凭借这个关羽才把蚩尤打败。但这个时候早已过了午时三刻,地下的那些人就回不去了。现在运城有个地方叫原王庄,这个地方的来历,以前说是冤枉这两字,那人们就说当时被借上去的人就是这个庄子里的人。 《原王庄村村名史话》则述,蚩尤施法使盐池生产遭到破坏,皇帝命天师访贤,刘备、关羽、张飞应召征调军队在盐池附近高地(疙瘩庙)和蚩尤展开大战。大战中,关公借调村民魂魄与蚩尤大战,由于战争激烈,延误了村民还魂的时间,被借去魂魄的村民都枉死。天帝为了纪念“冤枉庄”的民众在战蚩尤过程中立下的功劳,就把做豆腐的技艺传授给人们,此后,这里的豆腐闻名河东。在此处记述之中加入关羽、张飞、刘备等人物,增加了具体地点、物产,使得该神话更具地方性。 综上所述,关公战蚩尤神话中蚩尤作乱原因不尽相同,表现形式亦纷繁复杂。恰是如此,才体现出该神话流传中民众对于蚩尤与关羽的态度与比较。在实地调查中,现运城有两个地方不拜关公,不演关公戏。一个是关公战蚩尤神话中的原王庄,另一个就是运城市东郭镇的蚩尤村。关公战蚩尤神话在运城盐池蚩尤村有遗存,农历四月初八蚩尤村仍有在头上和门上插槐树叶的习俗。《民国安邑县志》记载:“蚩尤神灭,盐池复旧,此事出于道书,识者疑之。但至今四月一日人家门首尚插皂角叶,蚩尤村仍插槐树叶,且村中人不立关庙,立则有祸焉。蚩尤(城)之改从善(村),乃由新神话而来,并无谈黄帝古神者矣。”据此分析可知,当地虽然流传着黄帝战蚩尤,蚩尤血化盐池的神话,但是蚩尤并没有被作为盐池神加以供奉。现存明代嘉靖十四年(1533年)解州盐池庙《河东运司重修盐池神庙记》载有:“旧有盐池神庙。其为殿三,其妥神五。中殿神二,曰东西盐池之神;左殿神二,曰条山风洞之神;右殿神一,曰忠义武安王之神。”因此,在运城盐池地区流传的关公战蚩尤的神话中,盐池颗盐不生的现象是蚩尤因不服战败于轩辕,所以作乱使得盐池盐花不生。关公战胜蚩尤后,被加封供奉,而蚩尤战败后,盐池产盐不再受阻。“在群体社会中进行社交往来,以社会记忆的方式接受了记忆”,关公被奉为守护盐池生产之神受到加封,蚩尤则以作乱形象流传至今。 3 盐工的抗争与智慧 运城盐池神话从广义角度而言,除却黄帝战蚩尤神话和关公战蚩尤神话,还包括一些与盐业生产相关的叙事。其中关涉从事盐业的生活传说,如哑姑泉和盐工八王等,这些传说表达出民众在盐池开采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抗争和努力,这既展现了从事盐业生产民众的苦难生活及不屈的精神,又通过生产技术革新的叙事,呈现民众智慧、生产技艺。盐池产盐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得盐业得以长足发展。这些记录民众生活的叙事,亦成为民众有关盐池记忆的一部分。“古老神话大多涉及宇宙的形成和演化,涉及人的由来以及文明的创始。除某些基本的相似之点外,种种古老神话仍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诸如个别情节和主题的选择和处理、同历史和文化之契合、神话所由产生的民族之状貌和性格。”有关哑姑泉的口传叙事突显出民众生活对于盐资源的一种观念,并且体现了盐池顺利生产,以及盐资源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性。与前述关公战蚩尤不同,此叙事中甜姑被塑造为盐工老汉的女儿,成为了人们心中英雄的化身。 在很久以前,盐池周边是白茫茫的一片盐碱地,盐工们需要每天到盐池晒盐和背盐,劳作十分辛苦。晒盐的时候,需要盐工一遍遍的刮板和泼水。盐工为了能把盐背回去,需要往返多次。在晒盐时,大家都希望附近可以有一口甘泉,这样既可以方便晒盐,也可以用来解渴,只是大家都寻访无果。盐工里有个老汉的女儿叫甜姑,这姑娘模样长得好,格外俊俏。甜姑很会唱歌。每天老汉都要背水去晒盐,在甜姑歌声里装的水,泼到盐池里晒出的盐都很好。甜姑一次生病,大家都来帮助她,愿意把背回来的盐分给老汉换钱给甜姑治病。后来,甜姑为了报答大家,就到盐池给盐工们唱歌。这样大家就都能晒出好盐。甜姑的歌声惹怒了刺牛怪,刺牛怪用妖风锁住盐池,使人们不能晒盐。在仙人的指点下,甜姑边唱歌,边用簪子挖泉。最后,终于挖出了甜泉水,但是甜姑的嗓子也哑了,眼睛也看不见了。人们为了纪念她,将泉取名为“哑姑泉”,并在附近修了一座庙。 在运城盐池开发、利用的进程中,底层盐工的境况十分困苦。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运城盐池,长期存在着一种由来已久的封建把头制度,即老和尚制度。这一制度分工细致,等级严密。统领盐工的人被习惯称为老和尚。在这种体制下,盐工的管理和盐业生产都在管控范围内。老和尚主要通过层层工头严密控制底层盐工。面对这种长期严苛的苦难生活,盐业工人在不断抗争着。在他们之中就流传着一些传说和歌谣,这些也是他们文化的记述与表达。 相传,盐工们生活都十分艰难,干活只要稍有停歇就受到工头打骂。在他们中有个壮实的汉子叫八王,他忠厚老实,干活卖力。有一天,盐工们在盐滩做工,八王干活本就不惜力,但是老和尚还在催促他快点。八王实在忍受不了,就与老和尚起了争执,愤怒的老和尚甩起疙瘩鞭抽打八王,八王便奋起反抗,随后八王就遭到了老和尚的毒打,并被关了起来。其他盐工可怜八王就帮他逃到中条山。老和尚知道八王逃走的消息后,就派人追杀他,八王被杀死在中条山上,后来盐工们为纪念八王就把那个地方叫八王角。八王死后心系盐工,每当盐池有雨,八王角就有一个云团,于是便有了“八王角戴帽,伙计们睡觉”的谚语。 除却上述对于盐工苦难生活及对自然、恶劣境况的抗争,运城盐池地区还流传着关于盐池生产技术的革新传说。运城盐池产盐早期的生产方式主要依靠天然暴晒,自然结晶。这种生产方式的优点是享用自然便利,不费工本。但是随着运城盐池的发展,解盐在国家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促使了产盐技艺的革新。盐池生产技术的革新体现出劳动者的智慧,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在盐工中就流传着: 传说有一个叫计然的和尚,云游到运城,对运城盐池潞盐生产很感兴趣,便在盐池边上修庵久住,潜心探索潞盐生产技术。天长地久,他终于独创了一套先进的潞盐生产技术,并把这些生产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工人。因此,后来人们就把制盐技术高超的盐工尊称为“老和尚”;盐厂俗称“庵”;盐滩上盐工居住的简易棚子俗称“小庵”;用来刨盐的铁铲与和尚云游四方时携带的月牙形铲,形状都十分相似。 这些反映盐工苦难生活和盐业生产技艺革新内容的叙事,是民众对于盐池的生活记忆,“提供了通向传统、传说和谚语这个宝藏的途径”。从事盐业生产的民众与恶劣自然环境、困苦生活境况做抗争,表现了民众对于盐池产盐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智慧。这些不仅承载着盐工们的苦难记忆,也成为人们了解运城盐池盐业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侧面展现出一段时期内的社会风貌以及社会变迁情况。虽然这些记忆并不一定能作为史实被看待,但是包含着民众对于苦难生活的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一角度而言,这些包含情感的民众记忆就成为了解历史的一把钥匙。 4池神信仰及其仪式实践 池神信仰以盐池神庙为载体,伴随着运城盐池盐业的变迁而兴盛与衰落。在其兴盛时期,盐池之神多被加封与官祀,地位崇高。盐池神庙中以祭祀池神为主,同时对多个自然神奉祀。这些被分封的诸神皆被认为有利于盐业生产。人们祭祀盐池之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盐业丰收。在祭祀仪式上,民众准备丰盛的祭品,焚香燃竹,地方各级官吏、盐商等亦纷纷参与其中,祈祷池神保佑盐业生产顺利,百姓平安富足。祭祀典礼过后,还要在盐池神庙内的三连戏台上进行酬神演出。神庙祭祀的活动中,音乐舞蹈、百戏杂技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因为庙中为三连戏台,所以常会请三个戏班同时演出。池神祭祀中丰富的民俗活动使得盐池神庙庙会酬神娱人,在这里民众互相交流,同时也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功能。对盐池神庙不断加封祭祀的过程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渴望天人和谐的诉求。通过盐池神庙的祭祀仪式、庙会活动,盐池神庙成为具有内聚作用的存在,且在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诚然如今的盐池神庙不复往日的繁盛,但通过古老建筑的遗存、民众口口相传的方式,这些存活于民众记忆的池神崇信依旧清晰可见。 由此,通过梳理运城盐池神话中所反映的部落之争、地域神灵冲突以及与盐业相关的生活习俗、生产技艺,旨在展现这些神话中民众对于盐资源的社会记忆,以及围绕它们所建构的地域社会秩序。而池神信俗及仪式实践则“使个体实现身份认同,让社会认识得到启蒙”。后来,随着盐池在运城所占的资源作用式微,相关的神话叙事渐趋沉寂,但它作为“记忆”零散地呈现在民众日常生活之中。随着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这些饱含民众情感、态度及价值之观念的神话叙事或许将被唤醒。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13czq090);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传统刺绣技艺的数字化复原与示范(2015041010-3) 作者简介:毛巧晖(1975-),女,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原载《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4期,经作者授权转载。注释省略,请参见原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