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现实是文学的富矿

http://www.newdu.com 2018-12-07 文艺报 张平 参加讨论

    《重新生活》并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对此我十分清醒,从来没有过任何自足、自满,更没有过任何自我陶醉。事实上,每次作品一出来,我更多的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每时每刻都如惊弓之鸟。一个细微的信息、几个散乱的传言,就会让自己坐卧不安,心烦意乱。更不用说,一部《天网》曾让我吃了整整10年官司。从《天网》到《抉择》《十面埋伏》《国家干部》,一直到今天的《重新生活》,我的心境历来如此。
    现实题材的写作太艰难了,特别是涉及社会矛盾,涉及党群、干群关系,涉及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的现实题材,尤其太难写了。曾经有人说过,能把这类题材把握好,并能把这些题材改为电影电视的,全国也就那么几个人。很多人看了《重新生活》之后的第一个感觉是分寸、火候掌握得到位,说我如果没当这几年副省长,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对这种说法,我也搞不清究竟是在褒扬我写作中的一种成熟还是在暗示我所具有的一种局限,看问题究竟是更全面了还是越来越缩手缩脚了。在写作中,我一直在审视自己,作品出版了,我依然在读者的种种反馈中继续审视自己。
    对《重新生活》的评价,从出版社的审读之初就开始有各种各样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其中议论较多的是,我在《重新生活》中一改过去的风格,看不到我之前作品最后那个光明的尾巴了。的确,我过去的一些作品,在结尾中常常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说是有一个光明的尾巴。对此很多人不以为然,包括很多批评家都认为完全不需要这样。为此,我曾做过无数的解释和阐述,但批评声依然持续不绝。《重新生活》是以绵绵晕倒在考场上作为整个作品的结尾,然而这样一来,很多读者、编辑又担心起来了,你不能让读者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未来,这个结尾太沉重、太悲切了。
    武祥是《重新生活》的主要人物,他的心态和心境其实就是我们这代人普遍的那种心态心境。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经历过“文革”,经历过由极度贫穷到快速致富的联产责任承包制和一步步深入的改革开放。其实,现在面临退休和即将退休的大批职工干部都有过这样的亲身经历,这是这个年龄段人人都无法避开、无法脱逃的社会印记,是至死都不会忘却的生命印记。这一印记同今天所有在这些领导干部身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言行作为之间,有着一个必经的铺垫和精准的对应。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说,贫困的过去是无法也不应忘却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他对社会底层的背叛和悖逆。这是他们惟一同底层百姓可以产生共鸣的血缘和根脉。
    有人说,愈是贫困的过去就愈会滋生贪婪的当下。对这样的判断我不认可,也无法认可。穷怕了,才会拼命贪污,才会疯狂地敛财和受贿,这几乎是在说,每一个经历过苦难贫困的中国人,都会成为巨贪大鳄。《重新生活》中的魏宏枝和魏宏刚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事实上,作为市委书记的姐姐魏宏枝,她也同样可以有许多敛财的机会和办法,但她没有,她甚至想都没有想过。那种最朴素的底层百姓代代相传的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绝不是毫无价值和毫无抵御力的。而《重新生活》就是在努力展现这种价值和抵御能力,也就是要告诉世人,同样的生活,会产生完全不同类的人生和世界观。
    《重新生活》整部作品就是以一个姐夫的眼光来看待他的小舅子,如何从市委书记蜕变为腐败分子,以及小舅子成为腐败分子以后,给他全家的生活带来的两重天地般的巨大变化。从而也让大家都能感觉到,反腐并不是抓一批腐败分子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一切其实只是刚刚开始。我们要进入正常的、正当的、健康的、有规则、有道德的生活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也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反腐功德无量,拒腐人人有责。这是心里话,也是必须要讲出来的话。
    这些年,专家学者们一直在关注很多当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然而我们的文学却还有那么多的领域无人去涉足,或者无法去涉足。即使对当代共产党人,对当代改革者、开拓者的文学创作和描写,现在也越来越少,近乎绝迹了。面对着一座座文学的富矿,文学却无力去挖掘和描写,无法去挖掘和描写,不能去挖掘和描写,这对当代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长期的、致命的。希望文学界不要对这类直面现实、描写现实的文学作品过于求全责备,一定要宽宏大量,手下留情。这不是拒绝批评,更不是容不得批评。事实上当代作家中,注重现实题材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少,现实题材的写作也越来越不讨好。现实题材的创作需要激励,需要呵护。当代现实题材的写作需要一个适合它成长的空间,我们要像善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一些让它逐渐长大长壮的生存条件。现实题材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大家都太熟悉了,特别是对眼下各种各样的现实人物和社会现象,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大家心里各自都有一本账。一部作品如果让所有的人都感同身受,都能产生共鸣共识,在现如今确实太难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