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成长,就像是一棵树。在万木灌丛中,历经风雨生长,凝练了它独立的骨质,这就是生命的定数。人和树一样,历尽岁月洗礼而明亮。好的散文,实质就是一棵清明的树。它在人文的自然中,同样会吸收万物之灵。 红弧的散文集《寻找一棵树》,是文学自然的完美表现,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大地绝唱。 文学说到底是人学。在我的印象中,作者是骨质坚硬的人。这是优品树种的特质,一棵品质坚硬的树,定能够立于风雨间,立于沧桑人世。《寻找一棵树》文本质地坚硬,给人以舒心入骨的文风。 拿着这部书稿,我忐忑不安,怕序言不极文骨,怕辜负作者心意。但出于作者的文人情怀,以及对文学的执念,我只能以感触代序并祝贺。 《寻找一棵树》记录的是作者成长的“履痕”、生活的“故土”、自由的“思绪”。三个部分,三幅图景,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山河景色秀美,日常生活厚实风趣,凡人琐事意味深长。这些人、景、物,生动、真实、与地脉相融。 自鲁迅提出“乡土文学”概念以来,乡土文学一直是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大宗,这是由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这个独特的社会形态决定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揭露愚昧、反叛礼教和关注基层、向往田园、强调抒情性是乡土文学的两条脉络。四十年代后至改革开放前,革命、建设一直是乡土文学的主题。近年,在商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大潮下,乡土文学的式微无可避免,乡土文学这一当代文学的主脉到了岔口。在这一岔口,能否释放文字独特的魅力,十分考验作者的功力。 细读红弧的散文,如同春风沐浴江南。她的文字持有无声的韵味,以及女性独立的创造思维。每篇文章就像是一山一水,淋漓尽致地兀立于大地。各自的形貌,特征,都能够从气味里甄别。 《驶向本命年》这篇文章就别有气味,作者从人世的小处入手,进入大的散文场地。“十二岁我无法自制,暗恋上穿一袭花衬衫神采飞扬后来莫名自杀的语文老师”,这是赋有小说语言的句子,蕴藏着文学的无限可能。像《真如禅思》里的“茶禅一境”,“春来杨柳正发芽,明月湖畔赵州茶。天上云居无心杏,戒根定树智慧花。”这些无心的裁剪,组装入物,使得整个文章“神凝形散”“神收形放”,以清新隽永。读来温暖,禅意盎然。 《走笔双井村》写人文山水,也写文人的抱负与幻想。将气傲与禅佛,刻于风骨。《老宅旧事》既写世俗风貌,也写时光深处的侧影和墨色。使得图案更加的平民和近人。 和沈从文的“化外之境”的诗性乡土不同,《寻找一棵树》里更力求表现人性的善美。比如:《妈妈的针线盒》《生日小记》等文章,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予以镜现,留给读者回味无穷。又比如《健身记》《逛集》等文章,作为生命的个体体验,书写着人生的此起彼伏。每篇文章都不可复制,虽然“简单”,却“立”于民间。 《寻找一棵树》收录了作者56篇散文,这些散文风格统一,语言统一。以跨文体的虚实方式,构建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跨度,从而体现乡土文学的新风采。 总的来说,《寻找一棵树》是作者与生活同步和同幅度提炼出来的精神源泉,全景式描述所经历的生活,保持着对生活、对时间、对土地、对历史的敬畏。读红弧的这部散文,仿佛看见一棵枝繁叶茂的树,立于风和日丽的山水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