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符码

http://www.newdu.com 2018-11-15 文艺报 廖 奔 参加讨论

    
    中国是古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度,历史悠久而传统沿袭不断,地域广袤而民族形态众多,敬天法祖而注重经验积累,政体森严而民间空间广阔,讲礼重文而文化兼容性强,详于记载而习于民间采风,这些特殊条件造成传统文化的源源产生与连续传承。
    历史文明发达的国家传统文化一定丰厚,这是由其文明积累值大决定的。历史上曾经高度发展的文明,无论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中国、印加、玛雅等,都有较大的文明积累值。但是这些文明中能够显现给今天世人的大多为物质文明的躯壳,即遗留下来的建筑、雕刻、绘画、文献等等,它们归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但只有仍然存活的传统文明,才能够保留“活”的历史形态。也就是说:只有历史文明未曾断绝的国家,才能保存最多的传统文化。人类文明史多因战争、宗教等原因造成中断,我们知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存在于至今仍在尝试彻底读解的楔形文字里,古埃及、印加、玛雅文明留给世人的是无穷无尽的考古猜测与索解,了解古希腊文明曾经不得不转道阿拉伯文献,而古印度的梵文与梵剧早已被雅利安人阻断。因此,惟有中国,从甲骨文转换为金文衍生出后世真草隶篆的文字史从未间断,由夏商周奠定后世长久沿袭的宫廷礼乐和民间礼仪现代以前未间断,由先民农事祭祀节令仪典演变而来的民间信仰年节庆贺仪俗现代以前未间断——或者采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概念来说:中国的“文化空间”基本未间断。中国传统文化这种不间断的连续性,曾给西方提供了解已中断文明的参照物:20世纪西方戏剧在寻找本源的现代派探索中,曾经向传统的中国戏曲寻找流失了的古希腊和莎士比亚戏剧舞台的本原成分。上述古老文明之外的次生文明,积累的物质文化遗产就较少,传存的传统文化也较单薄。
    中国古代占支配地位的是大陆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耕文化,它依自然界的时序、韵律、节奏发展,敬畏、顺从和亲近自然,而历代经验积累与传承成为最重要的文明基因。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突出特征是敬天法祖、注重前人经验,以天为则、凛遵祖制,信奉法古主义,遵循文化守成,所谓“天命不可违”(《晋书·石季龙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一切以祖先和古人为圭臬,制度实行总要看古人是否做过,哲学思理总要看古人是否说过,行事做人总要从古人那里寻找成例,古已有之成为万事之法,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祖宗之法不可变”(《宋史·司马光传》)。历史上的政治变革常常遭致保守观念挫败甚至阻断,因而“托古改制”往往成为变法的借口,“复古”成为改变现状的捷径。民间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也按照既定之规而循规蹈矩,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从江南许多来自中原的移居村落今天仍然保存了众多中原古俗可以看出来。数千年来这种思维方式深入影响和控制着民族心理,保存和遵循古人制度、礼乐、仪俗、规则,恪守前人经验与规范,成为根植于心的文化传统,成为众量传存传统文化的前提。
    中华文化是礼乐文化,古代以之确立有效的政治秩序与和谐民风,所谓“礼者,天地秩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记·乐记》)。夏商周三代形成完备的礼乐制度,例如周朝形成冠、婚、丧、祭、朝、聘、乡、射礼和六代之乐,经春秋战国的动乱遭到破坏,孔子因而“克己复礼”大力倡导和宣扬以挽其颓势,以后历代缜密修补严格执行,礼乐文化日益深入民间。长期指导中国传统精神生活的“十三经”中即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著作专门讲礼仪,总称“三礼”,规定了从宫廷到民间、从日常起居到红白喜事、从祭祀到禁忌的各项文明礼仪,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无论是家国政治还是民事活动,都被完备而繁复的礼节笼罩着。礼仪有吉、凶、宾、军、嘉礼五大类,各有众多分支,与人生关联的如诞育、成人、婚配、丧葬等,都有繁冗严密的规定。礼要有乐来配合,所谓“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记·乐记》),因此礼仪活动通常都和奏乐表演连在一起。而统治者尤其重视乐的敦化作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乐进入民间生活,长久化生为民俗,就成为后世传统文化的渊薮。
    中华古国的政体森严,尤其秦以后形成统一中央集权制,便于在政体、法律和文化层面上维护制度体系。一部二十四史证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制度体系总能迅速重建并巩固,保持强劲的连续性与传承性。与之相辅相成的是宗法制度下千年不变的民间社会,构成村落文化的广大空间,家国礼仪深入民众社会生活。“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古村落楹联)。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聚族而居、渔樵耕读的乡村社会形态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传统文化的家园,它儒教统领与宗法结构合一,居处环境与自然、人文因素合一,包蕴了复杂的文化空间,包括了丰富的无形文化形态: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民间习俗、交接礼节、生活习惯、特色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专门化的手工艺和技巧等等。乡村每年代序性举行的社屋拜奠、神庙祭祀、祠堂典礼和多种多样的节令活动,包括各种迎神奉像、行傩逐疫、民间社火、场圩文化空间序列,都成为容受传统文化的库藏。
    传统文化的特征与民族性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因其生存环境与生活习俗的不同,形成相异的文化性征,构成不同的文化板块,也就产生不同的传统文化形态。中华文明以黄河长江两河流域为主发祥地,逐渐覆盖江南漠北,扩布到周边山陬海隅,地域广袤而民族众多。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众多的共生民族。最初即有华夏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之说,从生产方式可以划分为农耕、游牧、渔猎等不同经济生活类型。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总体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华夏文化共同体。今天中国13亿人分布为56个民族、使用82种语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所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保持特殊的生产、生活和感情表达方式,因而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