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王若冰:用脚步丈量山川大地

http://www.newdu.com 2018-11-12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作为几乎与改革开放时代同步成长的诗人、作家和评论家,王若冰的创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飞天·大学生诗苑》倡导的大学生诗歌运动,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不断走向辽阔和丰富。王若冰最早引起甘肃乃至西部诗坛关注的,不仅有由他主持、让省内外文学界一致称赞的《天水报》“雨丝”文艺副刊,更有包括《第一束阳光》《大上海》《上升的岛屿》等一系列抒写时代巨变对其精神和内心带来冲击的作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第一篇评述甘肃中青年诗歌创作现状与未来的长篇诗歌评论《塑造中的诗歌群落》。
    王若冰是一个有阅历的人。至今,他对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经历的贫穷、饥饿和苦难记忆犹新,这让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底色:时而纯净如水,时而波涌如潮,明亮和阴郁交织,如影随形。
    1995年,王若冰的第一本诗集《巨大的冬天》出版,不仅获得第四届甘肃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也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对于王若冰来说,“巨大的冬天”这一意象既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也是他当时生活与情感的象征体。那一时期,王若冰作品中有很多写冬天的诗,而“雪”无疑是他着笔最重、用情最深的一个词。“一个季节的飘逝/和一个生命的诞生/就像我们的相遇/纯属偶然……”(《雪天:二十九日》)王若冰的诗歌有着异于他人、深藏于心的沧桑与深邃。至今我都能记起,那本诗集中当时最打动我的一首诗:“你来的时候/一片又一片雪花掠过额际/这座古城/在除夕的雪夜里异常宁静/我们面对飞雪/想起了关于我们的事情/涂成白色的树木/就像我们的生命/笔直而绝望/我们把酒杯端起/又无声地放下”(《怅然之夕》)。
    111.png
    QQ截图20181108112839.png
    王若冰部分作品
    20世纪90年代末,对王若冰的创作、工作和生活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时期。诗歌创作方向的迷惘、对于写作终极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常常让他陷入无助和绝望。为了对抗孤独、寻找新的写作方向,他曾经以“在油灯下诵读/在酒杯上热爱”的方式,度过了《巨大的冬天》出版后漫长的五六年时光。21世纪初,王若冰似乎在诗歌创作的迷惘中越陷越深,关注他的读者已经很难在报刊上看到他的诗歌作品。2001年,当他和安永、周伟合作的天水历史文化散文集《天籁水影》出版后人们才意识到,王若冰在孤独的思考中完成了一次华丽转身。包括《古巷》《雪天读赵壹》等至今广为流传的篇章在内的散文作品的出现,仿佛黑夜里的一盏灯光,为王若冰昭示了另一条写作的道路。
    2004年夏天,就在散文集《天籁水影》和文艺评论集《倾听与呈现》为读者带来新的期待之际,王若冰突然转身,孤身一人走进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的莽莽大秦岭。坦率地说,王若冰的这次只身行走,算不上一次胸有成竹的行走,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但王若冰却藉此找到了值得他一生坚守的创作方向。还记得那个酷热的夏季,我们在天水齐寿山送他踏上徒步秦岭之路的时候,送别词只是一句:“出去散散心也好,就当是一次旅游了。”未曾想到3个月后,当王若冰胡子拉碴、满面霜尘地归来时,他的写作突然之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变化的标志,就是王若冰幸运地与大秦岭相遇了,或者说莽莽大秦岭终于等到了他。
    3年后,王若冰30多万字的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轰然面世,矗立华夏大地数百万年却寂寂无籍的大秦岭,在王若冰笔下终于以一种血肉丰满、魂魄淋漓的形象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由于对“中华民族父亲山”的命名和大秦岭文化精神的发现,王若冰和大秦岭完成了一次灵魂交融和相互成全。随着《走进大秦岭》的一版再版和八集纪录片《大秦岭》(王若冰担任1-4集撰稿)播出,以及随之而来的秦岭文化热、大秦岭旅游热如潮涌起,王若冰在陕甘两省及秦岭沿线声誉鹊起。他不仅因此获得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第25届电视金鹰奖和国家广电总局国产纪录片扶持项目最佳编剧奖,还被陕西省旅游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终南文化书院聘为文化顾问。王若冰也由此确立了“为山河立传”,以行走方式探寻隐匿于大地山川、自然山水之间的中华文明渊源和中华民族精神,构建“大秦岭”长篇散文系列的创作计划,其行走的脚步也愈加坚定有力。在接下来的这些年,王若冰已经习惯了在行走中寻找诗情和诗意,探寻天地万物与作家个体精神情感之间的相互照耀。为此,他在《渭河传》序言里写道:“这些年有始无终的行走,让我体会最为深刻的是,即便再匆忙、再繁乱、再短暂的行走,都是让一颗日渐浮躁的灵魂趋于安静的最好方式。”
    在完成对大秦岭考察之后的14年间,王若冰又相继完成了对秦人迁徙沿线,渭河、汉江、无定河全流域的考察,先后创作完成了“大秦岭”长篇系列散文《寻找大秦帝国》《仰望太白山》《渭河传》《走读汉江》及纪录片《无定河》《李子洲》作品,其中《渭河传》获得第八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和第八届敦煌文艺奖。这些作品,不仅让王若冰完成了从一个诗人、文学评论家到散文作家、文化学者的蜕变,也让其成为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坚持用脚步丈量大地,用作品为山川立传的作家。
    长期的行走式写作,提升的不仅仅是王若冰的散文写作,也改变了王若冰后期的诗歌创作。正如前不久,在给《诗刊》第九届“青春回眸”专号写的创作谈中,王若冰这样阐述“行走的意义”:“对于一位已经立志以自然山水为写作对象的作家来说,这种貌似在形而上和形而下都充满诗情和诗意的行走,也让我获得、拥有并持续保持了一种有诗情和诗意陪伴的写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