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江西散文创作的本土性特点与时代性追求

http://www.newdu.com 2018-10-31 《创作评谭》 袁演 参加讨论

    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作家作品群体性崛起,成为当代中国散文领域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他们的个性化风格和整体性成长在全国散文群体中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们继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缀耕不止,产生了一大批兼 具沛然之气与诗意盎然的散文佳作,《光明日报》《文艺报》等诸多媒体称之为“江西散文现象”。
    盛名之下,江西散文创作仍然持续着汹涌澎湃的势头,在反映世情广度、把握历史高度和透析人性深度几个层面,渐进与拓展,涌现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散文佳作。2009 年 11 月“江西散文现象”研讨会的召开,便是江西跻身 全国散文大省之列的标志性事件。2015 年 6 月 9 日, 江西省作协与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人民文学出 版社等单位在京联合主办了“江西新散文作家群” 研讨会,会议集中研讨了王晓莉、范晓波、江子、傅菲、李晓君、安然、陈蔚文、夏磊、朱强这 9 位具有鲜明文体特点和卓异艺术追求的新散文作家的作品,并对近年来涌现出的整个江西新散文创作群体予以了高度关注。雷达、梁鸿鹰、古耜、韩小蕙、汪惠仁、邱华栋、祝勇等与会专家对江西新散文作家群体当下的创作态势及创作共性从不同角度发表了各自的见解。
    “江西散文现象”备受文坛关注,散文家们的创作和行文充分发挥出个性特质,严格恪守散文的疆域和边界,通过主体意识的自由挥洒,取法自然、思考人生,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以非虚构的叙事手法在主流刊物上发表了海量散文作品。它们或追溯历史,以亲切的、充满个性化的人文地理书写模式,还原历史的细节,重构人物的丰满形象;或放眼当下,以地域化的叙述空间进行生态观照,体察社会转型期的都市与乡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扼腕长叹; 或洞察世事,以女性化的叙述视角以及犀利精巧的措辞,在日常生活的字里行间捕捉创作灵感, 倾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声,诉说天宇间的世情与人情……从而营造出多元化的散文生态,这是江西散文创作留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
    江西的散文写作一个重要特点是,自我个性与个人情怀的充分展现。散文是最能显现性情 的文字,也是最能显现一个人的本性、修养、修为的一个文字,只要我们安安静静地,把沉淀到生活中的最深层的东西,最触动我们的那种东 西,去用最有情味的,最具个人化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觉得这就是好散文。
    江西的散文家们风格各异, 但“辨识度”很高:比如:江子大气奔放、李晓君梦幻旖旎、范晓波抒情浪漫、王晓莉深刻犀利、陈蔚文蕴藉多姿、傅菲细密繁复、夏磊古典浪漫、朱强高古奇崛……只需看文字就可大致推测出创作者。
    但无论有多少种风格的呈现,创作者都有一种相同的精神内核贯穿于作品之中,这或许可称之为“独立的叙述”精神。“所谓独立的叙述,就是不被主流意识形态等各种外在因素干 扰和制约的叙述,一种从切身体验出发,从自我的精神、情感和意识被深深卷入的具体情境、事件和细节出发,从生命的体温、脉动、快感、疼痛、幸福和苦难出发的叙述。这种叙述,是对个体经验的一种深度回返、修复和重塑,伦理的、价值的、审美的东西在叙述中被无意、无声、无形地抛出,各种现实的、政治的、思想的、精神的维度在此间得以自发地建立和扩张,从而实现散文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以“独立的叙述”精神为指导,各自保持着与他人相异的散文风格,这对于“无拘无束,随物赋形”的散文文体而言,无疑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高度,是无数散文写者梦寐以求的境界。而这一点,江西的很多散文作家能够游刃有余的把握好,他们以高水平的集团军阵势跻身全国散文大省的行列,以鲜明的个人特色显现出优势,即使在与北京和广东两个散文大省的比较之中也毫不逊色。
    从某种程度上说,江西有着较为深厚的散文创作传统,“唐宋八大家”之中,江西便占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位。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先生认为,江西拥有完整的乡土文明形态、多彩的民间文化,这都构成了江西散文写作的丰厚土壤。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江西作家群充分吸收传统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当代中国散文写作的脉络, 以有今日的成就。的确如此,江西散文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域传统文化熏陶,尤以陶渊明的“出世”思想、陆九渊的心学思想、禅宗文化和佛教的影响为甚,深深淫浸了某种自由洒脱的精神命脉, 保持着“独立的叙述”精神。散文写者在“出世” 之中保持自己高洁的情操,但又不是消极的“出世”,反倒是经由“出世”之后再积极“入世”, 在显现出超然与达观态度的同时,深度关注社会发展,注入忧患意识,把传统文化中的深层隐喻通过散文表达出丰富、多样、立体的内涵,形成 了江西散文整体的精神气质与风貌。
    再来说一说地域性带来的短板或者劣势。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全球化理念逐渐一统天下,但与之伴生的则是文学的“同质化”倾向也日益严重, 地域对文学的影响仿佛正在减弱,但事实上,地域诗学理念在地域文人内心是始终潜在地强化着的,由于地域间的交融渗透和互相扬抑,地域性文学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产生了新质,并使地 域性的特征更为强化。
    然而,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双重的:既孕育、滋养文学,赋予文学特殊的风味与气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学的大体走向和格局。由于活跃在江西散文界的作家们大都出生于农村,这一成长背景,使得他们的散文创作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围绕农村题材展开的。
    书写乡土生活,关注生态环境的散文作品依 然是这些年江西散文创作的重头戏,其基本精神向度大致分为乐观、悲观和静观三种姿态:一是乐观主义视角,聚焦中国农村在社会转型中获得 的历史机遇,捕捉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的发展与变化,从而为新的乡村文明的重建,唱一曲由衷的赞歌;二是悲观主义视角,直面都市化进程所引发的乡土中国的裂变与阵痛,揭示这一过程中农村生态的凋敝和农民命运的曲 折,以此为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衰落,献上一曲深切的挽歌;三是静观的姿态,把乡村或自然景象抽象和幻化为精神家园,坚持浪漫叙事和诗意书 写,以详和恬静的笔调,谱写世事之外的田园牧歌, 以此安顿现代人枯涩的情感与焦灼的心灵;在怀 恋中抒发对于农村的真挚情感,是这一类散文创作的主题表现对象。
    以上三种姿态各有其合理性,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优秀作品,但是,较为遗憾的是,它们大都 停留在农耕文明的视野和思维框架中,缺乏历史纵深感,作品没有被放在几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农 村发展历程中展开。从乡土散文作品的整体来看,散文作者感情是充沛的,笔法是纯熟的,但问题是,当一群人都在写自己的父老乡亲,抒发自己的思 乡之情,怀念自己的村庄时,读者体验着虽是不同作者,却是同样的家园、同样的感情、同样的草木时,估计要出现审美疲劳,也就很难判定这样的文章是优秀作品了。
    因此,对于农村的程式化写作直接导致了这个方面散文写作的不足,为什么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一样的?经历的事件都是类似的?其中的情感体验都是一样的?这确实值得警惕,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关于农村题材的写作,部分作家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弱势亟待修正,即农村散文如何从一个点开始,而不是从面开始或者顺着一条线就把感情捋到底了,连压缩一下的耐心都没有,这是不是显出了作者写作时心境的散漫和笔法的无力呢?如何突破?似乎应该成了这类散文是否能够向前推进和发展的一个节点了。
    散文是一种表达“我”的文本。表达我,就是表达这个世界,表达我的发现,我的不同,就是表达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如果农村题材的散文写作能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加以观照,注意到全球化、同质化的思维已经介入乡土精神世界,并以此为背景和参照,更深刻地剖析出个人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或许可减少或避免那种相对单一化, 平面式和脸谱化的书写。
    江西散文既有一批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如 刘上洋、刘华、彭春兰、郑云云、梁琴、熊述隆等, 又有一批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青年作家, 如王晓莉、姚雪雪、安然、浇洁、江子、范晓波、李晓君、傅菲、王芸、陈蔚文、何立文、夏磊、詹文格等等。而后者更是以充盈着生命质感和艺术灵性的散文创作,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 阵容,展现了一种凫趋雀跃、叶绿花红的团队风采,以此昭示着江西散文繁荣发展的梯次性、未来性与可持续性。
    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江西散文的创作团队也存在着写作题材的相对狭窄问题, 多年来的散文,多是回忆和追述,缺少对现实的介入和时代的回应,对于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 件的审视和思考显然不够。
    江西散文作家对于乡土中国的描写和个人情怀的抒发相对细致和深刻,尤其是一大批心理散文的描写细致精微,反映出作家对小我的描写日臻成熟的态势,与此同时,对宏观题材的把握则略显薄弱,比如,对于江西历史传统文化的题材挖掘尚浅,江西的陶瓷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书院文化等等,在全国都是极具特色的,而目前,仅有少数散文创作者关注到了陶瓷文化(江子的长篇散文《青花帝国》)、民俗文化(刘华的“大地脸谱”系列散文集)与红色文化,期盼今后的历史散文创作在宏观把握上更有深度,题材选择上更加全面,建议散文家更多地走向田野、走向域外、走向历史的深处,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着手,继续深挖各种文化类型的历史底蕴,在趋向宏大叙事的同时, 也要注意向哲思境界和人性的深度迈进。
    此外,散文的写作手法也可以更加大胆创新, “让散文也存在一个足够剧烈的冲突和矛盾,使之也能超越日常性的情感抒写;比如,散文中是不是也要制造一些悬念,以此来满足读者在阅读 过程中的某种更为复杂急切的期待心理状态;等等。这些原本是可以运用到各种体裁的创作中的,但在实际的创作中,更多的是被小说家作为小说的 创作技术来运用,而被散文家在写作散文时所忽视,如此一来,散文也往往只剩下可怜的一点情感来推进文章的行进了,这也是小说家看不起散文创作,或者被散文理论家一直说散文没有什么理论的口实,这确是散文写作长久不能进步的原因之一。因此,如果散文家能从各个角度去‘借势’,散文就会写得更好些,散文作为一种以小见大的文体,最终也能写得更加意阔心远了。”
    今天我们讨论江西文学的本土性和时代性话题,非常有现实意义,因为散文历来被认为是作家“心灵的袒露”,个体性的自我确立与张扬, 相较之于小说或诗歌,似乎更有利于作者表性抒情,自然也更容易为读者所亲近。而近年来,随着文化大散文观点的提出,很多散文写作不免带着士大夫般的清高与雅致,离生活的本质很遥远。这让我想到知名散文作家塞壬说过的一段话:
    “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充满悲伤。我们 遭遇的现实,我们自己面对灵魂的异化,面对当下中国复杂的现实经验,如果选择书写,我们如何能够去绕开那些硌着我们的肉身和灵魂的巨大痛楚?我们如何能够做到在文字中强颜欢笑,抒情?我们如何能屏蔽来自现实的场对我们精神的挤压与损害?我们如何穿越个人的精神地狱继而抵达澄明,如何在 绝望中依旧相信爱,所有这些,都将是散文书写的大的母题,它映照宏阔的外部现实世界,指引人的内心抵达精神的高度。也许这样的写作进入的方式可能不雅,文字表达充满冒犯和入侵感,这样的书写可能披头散发,衣冠不整,面相狰狞,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表达,它直抵人的灵魂深处,反映真实的现实世界。这样的散文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成为了人,这个人是全世界都能读懂的人。”
    谨以这段文字与大家共勉,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能够针砭时弊的投枪和匕首式的散文,这个时代呼唤着充满着心跳、浸润着元气的最本真的散文写作,以表达对生命、对人性、对世间的独特感悟和深刻思考。
    期待着江西散文创作在现有的成绩上继续前行,以本土化的立场紧握住时代性的脉搏,既注重历史和哲思层面的多向度开掘与扩容,又不忘守住自身核心向度的疆界并予以凸显,实现从高原向高峰的挺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