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怡微:看得更远的《考工记》,涉物观史的王安忆

http://www.newdu.com 2018-10-25 花城(微信公众号) 张怡微 参加讨论

    《考工记》的故事来自于王安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走访上海市中心老宅的灵感,后又经在上海文博部门工作的舅舅牵线,在漫长的岁月中,作家参观房屋、聆听历史,就“修葺房屋”的主题,断断续续地观察、素描了工匠们的心灵与这栋老宅命运之间的辉映。王安忆写道,“我将小说题作‘考工记’,顾名思义,围绕着修葺房屋展开的故事。又以《考工记》官书的身份,反讽小说稗史的性质……这个人,在上世纪最为动荡的中国社会,磨砺和修炼自身,使之纳入穿越时间的空间,也许算得上一部小小的营造史。”
    人与祖宅的沧桑经历
    《考工记》写的是居住在祖宅中的陈书玉的(几乎)一辈子的历程。由1944年秋末陈书玉回到南市的老宅开始(穿插了他1937年出走的前史交代),直到2000年。围绕着祖宅得而失,失而得的变迁,写作了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经历、陈书玉与友人们的离散、重逢、死别等。陈书玉作为一个伦理性的人的性质被一再淡化(“以为家人之间是顶顶疏离的”),也没有娶妻,是世俗生活的旁观者。
    陈书玉本来是“西厢四小开”之一,其他几人分别为家里经营木艺工坊的大虞,父亲是律师的奚子,和与洋人做生意的朱朱。因为朱朱,陈书玉认识了采采。奚子提议去西南联大,采采和陈书玉都很心动。结果临走那天,朱朱大虞都借口有事没去,奚子竟然也没有来。陈书玉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上了路。
    回到祖宅是1944年秋末,但陈书玉的很多堂兄弟都四散各处。日子变得越来越难过,虽祖宅仍在,但家道落魄起来,直到陈书玉退休,他才因某事而触动心事,想修葺祖宅。他递报告申诉,愿将祖宅上缴国家,请国家修葺。大虞也对修祖宅很感兴趣,他本是木匠,跃跃欲试。为了证明祖宅的价值,他查询了很多地方志,拼凑着自己的家族史。
    有一天,老李受奚子之托来看祖宅,觉得可以修葺。陈书玉兴致勃勃收拾和找木料,但老李派遣的人却表示,程序上明确的所有权证明有问题。陈书玉劳师动众地写信给各地的堂兄弟求助,但他们要求分房子。事情无限期延宕下来,亲戚都觉得陈书玉没用。
    老李的任期此时也快要结束。这一年年末,大虞去世。陈书玉非常难过。修房子的计划于是作罢,祖宅越发破败。2000年的时候,老李允诺的文物牌子落下来,祖宅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维修仍然遥遥无期。在一片高楼大厦中,老宅好像一个盆地的锅底,随时会倾塌。但衰弱并不意味着消亡,它变成了墓碑般的象征,以物质性的实体提醒着历史与家族史的汇合。
    为“海派”叙事再树标志性典范
    《考工记》这部营造史的叙事脉络,竟是以营造未成作为绾结,实在出乎人意料。小说开篇就提及,“工科是西学的概念,中国道统中属淫技奇巧”,老宅凭此末技存在于世间,历经自然的风雨、人间的变局,方显工匠们审曲面埶的雄心、耐心与被大历史所忽略的怅惘寸心。《考工记》以勾连物质与人间交互作用的意图颇似《天香》笔法,单一赘叙的写实风格虽可追溯至《长恨歌》,但将市民与房屋这样的世俗故事推向严肃的历史大境界,《考工记》为“海派”叙事再度建树了标志性的典范。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来,人已经不是王安忆小说着力雕刻的重心。人与人的冲突也不是王安忆文学的重心。《天香》以来,王安忆以鸟瞰的方式,呈现了大时代中人与物的恒常经验,甚至可反刍至天道自然的原理,由此逼近当代历史与现实人生更为本质的暗示。
    上海历史不长,虚构文体所能调度的经验若局限于世俗民间与日常生活的描摹,恐怕很难有所突破。《考工记》重新规定了小说中的时间与空间,如工匠看器物的眼睛,区别情况、适当安排营造,可说是作家由生计与劳动中的高度理性。《考工记》中写,“上海的正史,隔着十万八千里,是别人家的故事,故事中的人,也浑然不觉。”似乎意味着当代史也可以跳脱出当代日常、世俗民间,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物的经验,即使与人的经验息息相关,却比人的历史存在更长远。
    “这幢木结构的宅院,追究起来,哪里是个源头!榫头和榫眼,梁和椽,斗和拱,板壁和板壁,缝对缝,咬合了几百年,还在继续咬合”;“百姓的日子,似乎有恒常的性质,像水一样,无论从谁家岸边过,都一逕向前去,这里断了,那里又续上”;“时代将人世划分成两边,这边是过去,那边是现在”;“这宅子里的人,好像一代一代的蜕壳,蜕到后来,终于什么也没有。”涉物观史,以期回应上海的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仿佛是人与物、新与旧、过去与现在的缠绕、斗争与分野,仿佛充满着广阔的遗憾,也充满着广阔的生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