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张多]宇宙科技、宇宙观与神话重述——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探月科技传播

http://www.newdu.com 2018-10-22 中国民族文学网 张多 参加讨论

    摘 要: 嫦娥是中国神话中著名的月神。嫦娥神话不仅粘连了后羿、西王母、月中桂而构成一个神话群, 而且借助中秋拜月习俗, 深深镌刻在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中。随着宇宙科技的发展, 嫦娥在当代探月科学活动中被作为象征, 在大众媒体话语中被重述为登月英雄。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若干仪器, 甚至月球地理都以“嫦娥”“玉兔”“广寒宫”命名, 体现了古老神话仍在现代科技传播中延续。神话重述与科技传播的跨界融合, 带来了知识创新的新范式。
    关键词: 嫦娥; 神话重述; 嫦娥探月工程; 神话-科学; 科技传播;
    作者简介: 张多,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
    一、引论:神话与科学的悖论
    “神话与科学”是神话学的一个经典的论域。美国神话学家格雷戈里·施润普 (Gregory Schrempp) 曾列举若干混合概念如:Mythopoeic (神话时代的、诗性智慧) 、mythico-religious (神话-宗教) 、protoscience (原始科学) 、pseudoscience (伪科学) , 这些概念倾向于表达“神话”和“科学”具有同等重要性和概念模糊性。①从古希腊哲学中逻各斯 (Logos) 和秘索思 (mythos) 二分开始, 神话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纠葛就一直伴随着西方神话学的发展。
    18世纪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许多人认为科学发展必将导致神话逐渐衰落并永远消失。②神话中诸多超自然的现象被自然科学一一证伪。与此相对的, 一些人试图找出神话叙事中的科学性, 比如将古代洪水的地质学证据与洪水神话相对应。神话与科学的对立形成了一个悖论, “伪科学”就像科学主义者的武器, 指向种种人类既有的文化形式。然而神话并没有在高科技时代消失, 反而在新媒介、新生活、新技术中扮演新的角色。
    在神话学史上, 弗雷泽 (James George Frazer) 认为神话和原始宗教是应用科学 (技术) 的原始对应物。他专门写过一本小书《火起源的神话》 (Myth of the Origin of Fire) ③介绍分析了世界各地的火神话。弗雷泽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科学的发展没有使神话消失。火起源神话是在用火技术普及后产生的, 新技术并没有终结神话思维, 反而给神话思维带来了新的阐释空间, 塑造新的文化。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69年当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落在月球表面的时候, 神话学家坎贝尔 (Joseph Campbell) 敏锐地捕捉到这件事的文化意义, 他说:“就当我们在起居室里, 通过电视机收看地球上空那艘奇异的飞船, 以及尼尔·阿姆斯特朗的足迹的影像时, 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人类的这次旅程——第一次在呼啸着地球卫星的土地上留下生命的印记。”④坎贝尔看到人类自古以来摆脱引力、向往宇宙的观念再次被启动并强化。他无不感慨地说:“科学已将我们重新与古人联系在一起, 我们将认知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本性在整个宇宙中放大的映射。”①在宇宙探索时代, 神话成为科技活动重要的表述资源。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是以古希腊神祇的名义。“阿波罗”绝不仅仅是一个随机代号, 这就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与“阿波罗登月计划”相似, 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也用了月神嫦娥作为代号。邓启耀师生在谈话录《卫星和互联网情境下的神话学讨论》②中谈及了嫦娥神话在科技语境中的转换, 他们认为现代科技活动用神话命名, 是神话在当代社会特殊情境中的一种存在形式。但事实上, “嫦娥奔月”神话本身就具有人类摆脱地球引力、向往月球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与月球探测科学的目的是一致的。嫦娥计划是探讨神话重述与科技传播关系的典型案例。
    二、奔月:嫦娥神话的宇宙观念史
    嫦娥神话原本是上古汉语口头传统 (oral tradition) 中的月神神话与信仰, 大约在战国时期进入书面记录。到汉代, 嫦娥神话与西王母神话、月中兔神话、羿神话粘连, 形成了昆仑神话的集群, 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出土一批秦简, 其中307号简有文字:“归妹曰:昔者恒我窃毋死之□……”;201号简有文字:“奔月, 而攴占。”这些出土文献的记载正好与传世文献相对照。李善《文选》十三卷载谢希逸《月赋》注, 引《归藏》曰:“昔嫦娥以不死之药奔月。”这则佚文与《太平御览》九八四卷引《归藏经》文相同。
    据学者研究, 秦简《归妹》所反映的“嫦娥奔月”神话, 与传世文献所记录的《归藏》文字, 特别是东汉张衡天文学著作《灵宪》所引的古本《归藏》能够对应, 与秦简《归藏》的内容基本相同。③由此可见, 嫦娥奔月的神话至晚在秦代已经从口头传统进入到书面记录。从这一媒介转移过程看, “奔月”是嫦娥神话的核心母题, 这种宇宙观不论在口头传统还是文献传统中, 都有着强大的文化基因。
    汉代《淮南子·览冥训》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以奔月, 怅然有丧, 无以续之。”《灵宪》载:“嫦娥, 羿妻也, 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 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 是为蟾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 也有大量月中兔、嫦娥、月中桂、西王母的图像。可见汉代是嫦娥神话发展的一个关键转变期, 通过画粘连月、西王母、月中桂神话, 由单一叙事转变为复杂叙事。这一时期的神话叙述, 已经对月球有了细节性的描绘, 可见汉代人对月球的思考愈加复杂。并且从墓葬文化角度看, 月神宇宙观背后交织着灵魂观与生命观。
    日月神话本身就是创世神话中最核心的母题群。在杨利慧等的《中国神话母题索引》中, 月亮神话的编号从470-509.2号, 有多达121个母题。④月亮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 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山海经》中, 已经有月神神话的记录。《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 生月十有二, 此始浴之。”《楚辞·天问》载:“夜光何德, 死则又育?厥利维何, 而顾菟在腹?”神话学家王孝廉说月亮是形成神话的主要力量。①在中国文化中, 月是一个文化含义十分丰富的符号, 民间还把月亮称为玉兔、金兔、玉盘、清光、金波、玉羊、银台、玉钩、月亮公公、月姥娘、月光菩萨等。月与人的复合关联在两千多年时间里不断被强化。
    时至今日, 中国各地的口头传统和民间信仰中, 还有众多月神神话。河南西部嵩山地区的民间口承神话说, 月光童子到人间玩, 在月下饮酒、所以中秋拜月就能有幸得到仙药。在华北民间, 月老牵红线、月亮为媒的神话与信仰也十分普遍。许多民间庙宇比如北京妙峰山就供奉月老。由于月亮运行与人类生理的关联, 月神还是生育之神、坐月子之神、月经之神。中国古代的太阴历也是根据月亮运行制定。
    嫦娥是月神中最重要的一位。嫦娥神话在华北民间有十分深厚的口头传统。河南方城县民间讲述嫦娥是药奶奶, 掌管着不死药, 所以崇拜嫦娥。河南桐柏县的民间口承神话说, 嫦娥误吃仙药奔月, 而羿以为嫦娥背叛他所以射月, 但是箭插在了月中桂树枝上, 嫦娥乃射下桂皮表明其心迹。②
    在长江流域, 嫦娥神话因为桂树与中秋节而得到强化, 形成了地域性神话传统和月神信仰。湖北咸宁地区广植桂树, 形成传统产业。在咸宁桂花镇大屋雷村有拜月的传统。大约在15-18世纪, 该村存有日月神庙, 后废弃。清道光年间, 族人将日月神像移到祠堂, 形成固定的中秋拜月仪式体系。拜月仪式上鸣金奏大乐、燃天灯 (月灯) 、请神, 并在祭祖坛位祭祀先祖, 三献桂花酒。仪式上念诵的《请神咒》中有祭词:“紫薇大帝, 龙光神祗, 太阳真君, 太阴真君, 嫦娥仙子, 月宫诸神。”③
    在咸宁地区, 民间讲述嫦娥神话的风气尤盛, 甚至神话文类演化为民间风物传说。咸宁桂花镇盘源村就把后山巨石与嫦娥叙事粘连, 说山上巨石光洁如镜, 这块巨石就是嫦娥飞天时的垫脚石;石头上还有嫦娥的脚印, 这个地方就叫仙人墩。④这个风物传说在清代已经入诗, 清人董文枢在《仙人蹬》诗中写道:“钟台山下仙人蹬, 仙人足迹几寸深。飞仙飞去久不还, 空山一足千年证。仙人一足如泰山, 夸娥颠仆哄山灵。”这样的叙事案例在当地比比皆是, 可见嫦娥神话的生命力在当代依旧旺盛, 中国民众奔月的理想从未减弱。
    从先秦到当代, 嫦娥奔月神话承载着中国人的月球宇宙观与月神信仰。她的神格基点是奔月女神, “奔月”是附加在嫦娥身上最重要的文化功绩, 这也是现代探月计划用嫦娥命名的深刻文化内因。嫦娥作为连接人间与月宫的纽带, 占据着关键性的信仰位置。总体来看, 嫦娥神话在数千年的演化流布过程中, 其基本的叙事特征是围绕“奔月”这个核心母题展开的。
    三、登月:阿波罗计划的神话学意义
    不论是神话中的“奔月”还是科技中的“登月”, 实际上都是人类对宇宙和月球之向往的反映。某种程度上, 奔月神话 (或月亮神话) 是前在的文化积累, 是现代宇宙学、月球科学形成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阿波罗计划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人类千万年年来渴望登上月球的具体行动。
    阿波罗 (Apollo) 是古希腊神话中核心性的神祇, 他是黑暗之神、纯净之神, 司掌弓箭、预言、治疗、音乐、狩猎、驱赶瘟疫并能保护人类免受伤害, 他被誉为最具希腊精神特质的神祇之一。美国的登月计划被命名为“阿波罗”,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象征着美国社会文化的价值根基。阿波罗本身就是极具英雄气质的神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Plato) 赞颂阿波罗说:“德尔斐的阿波罗神还有事要做, 他要制定最主要、最公正、最重要的法规。”①《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奥德修斯三位著名的英雄都有阿波罗气质的隐喻。阿波罗同时具有太阳和月亮的属性, 黑暗和透亮共在就是他的本质, 这种完美的纯净的现实构成了他的独特性。②
    月球探测、载人登月等尖端宇宙科学, 被冠以古代神话的名义, 不仅仅是文化点缀, 也不是为了让科学研究更富有人情味。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环节, 现代科学所疑惑、探索的问题, 也是人类自进入文明以来就一直在求索的。需要说明, 这里所说的进程, 不同于列维-斯特劳斯 (Claude Levi-Strauss) 所说的神话是原始科学。他认为神话是现代科学的原始对应物, 但并不意味着神话是低级的科学。③笔者倾向于认为神话是人类求索宇宙与自身来源、感知自然之时空的一种思维方式, 与现代科学是交错互染的关系。阿波罗计划是将人类首次载人登月放置于整个文明进程中来考量, 因而惟有承载着宇宙观的神话符号方能与之匹配。
    人类第一位登月英雄尼尔·阿姆斯特朗 (Neil Armstrong) 对美国社会的文化影响力绝不亚于月球探测科学本身。他和同伴的登月行为, 并没有宣告人类丰富的月亮神话是虚假的, 反而激发了月亮神话中那种激励人心、启迪思想的能量。迄今有12名宇航员成功登月, 他们探索月球的各种成就, 和神话中月神、月精、射月英雄的叙事传统一样, 都是人类月球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6年笔者访问了阿姆斯特朗的母校普渡大学 (Purdue University) 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工程楼 (工程学院) 。阿姆斯特朗的高大坐像放置于楼前, 一旁的草坪上有一串大脚印象征登月足迹。馆内除了陈列航天器, 还将一块阿波罗17号带回的月球土壤放置于中央显要位置, 背景则是巨幅月球照片以及阿波罗17号航天员Roger Chaffee (也是普渡校友) 。这是世界闻名的工程学院, 学术科技景观的营造也凸显了登月的壮举, 登月宇航员的英雄特质也通过宇宙景观彰显美国社会的价值观。阿波罗这一神话符号赋予了登月活动的神圣性与文化厚度。正是神话底蕴与登月壮举的叠加, 使登月科学活动的传播效应远远超过科学本身。早期人类通过神话与月球建立联系, 而这种联系经由登月而变得更加紧密、清晰。因此, 其后中国的登月计划在这个意义上就不单是一次科学探测, 更具有重大文化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