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蒋光慈的文学贡献

http://www.newdu.com 2018-10-10 文艺报 方 铭 参加讨论

    蒋光慈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白塔畈(过去属霍邱县),早在1921年春,他和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到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习。在十月革命的故乡,他一面汲取马列主义真理,一面进行文艺创作。
    蒋光慈最早重视革命文学的理论建设,他是热心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之一。1924年8月1日,在《新青年》季刊第三期发表论文《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以及后来写的《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等文中,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初步论述了“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文学的阶级性诸理论问题。1928年后,蒋光慈结合当时革命文学问题的讨论,写了《现代文学与现代生活》《关于革命文学》《论新旧作家与革命文学》等论文,连同他写的《太阳月刊》前言与编后记等,都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系统地、较为深刻地阐明了一系列文艺理论问题。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上,他已经看到,光暴露“黑暗”,抉剔“罪恶”是不够的,还要“认识现代生活,而指示出一条改造社会的新路径”。蒋光慈阐发革命与文学的不可分割性,把摧毁旧世界与创造新生活作为文学的历史使命并提,无疑在当时起到了提高人民信心、鼓舞革命斗志的作用。他还号召作家深入生活,深入革命实际,“要求他们认识时代,了解时代的社会生活,要求他们与革命的势力接近”。他更希望作家坚定革命的立场和信仰。他认为,一个作家,如果“没有革命情绪的素养,没有对于革命的信心,没有对于革命之深切的同情……是写不出革命的文学作品的”。在《关于革命文学》一文中,蒋光慈提出了评判作家革命与否的标准:“倘若我们要断定某个作家及其作品是不是革命的,那我们首先就要问他站在什么地位上说话,为着谁个说话。这个作家是不是有反抗旧势力的精神?是不是以被压迫的群众作出发点?是不是全心灵地渴望着劳动阶级的解放?……倘若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个作家就是革命的作家,他的作品就是革命的文学。如果说,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的见解与理论,在过去影响了无数作家走上为革命而写作的道路,那么对于今天革命观念有些减弱的文艺工作者,蒋光慈的话,仍会像洪钟大吕一样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蒋光慈不但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而且是力行者。在文学创作上,蒋光慈的贡献是诗歌和小说。他说:“生值革命怒潮浩荡之时,一点心灵早燃烧着无涯际的红火。我愿勉力为东亚革命的歌者。”他先后呈献给读者《新梦》《哀中国》《战鼓集》和《乡情集》等几本诗集。
    《新梦》是以讴歌社会主义给中国新诗坛带来耀眼光辉的。“贝加尔湖的清水/把我的心灵洗净了;/乌拉山的高峰,/把我的眼界放宽了;/莫斯科的旗帜,/把我的血液染红了!”诗人以清亮鲜活的嗓音高唱着热爱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真理的情怀;歌颂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伟大的列宁;同时怀念正处于黑暗深渊中的祖国和人民,并召唤祖国劳苦大众起来斗争,“高举鲜艳的红旗,努力向那社会革命走!”《哀中国》和《战鼓集》写于1924年至1926年,是在作者从苏联回国后,目击中国黑暗的现实发出的悲愤呼喊。激越的愤慨、庄严的召唤和深沉的悲叹交织在一起。而《乡情集》则是表达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人民转入新的革命历程后的思想和经历,是中国革命历程中的一个转折,也是蒋光慈文学创作的一个重大转折。
    钱杏邨在1928年写的《蒋光慈与革命文学》一文中,曾说蒋的诗“简直可以说是中国革命文学著作的开山祖”。在中国新诗史上,郭沫若以《女神》唱出了五四时代的最强音,而蒋光慈鲜明讴歌无产阶级革命的诗篇,为中国的政治抒情诗开辟了一大领域。
    蒋光慈后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中篇《少年漂泊者》和《鸭绿江上》等8部短篇小说,以揭露和批判旧社会的黑暗现实为主。《少年漂泊者》采用第一人称的书信体裁,较便于倾诉人物的苦痛和感慨;真切地展示了主人公汪中在旧社会萍漂蓬移,最后走上反抗斗争道路的过程。这部书一出世,便激荡了许多青年的心,不少人因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上海工人举行三次武装起义,蒋光慈及时写出了《短裤党》这篇纪实小说,留下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证据”(作者自叙《短裤党·写在本书的前面》)在作品里,工人阶级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和阶级搏斗的激烈气氛都被作者充分地渲染了出来。大革命失败后,蒋光慈写了《野祭》《菊芬》《最后的微笑》《丽莎的哀怨》,直到1929年写的中篇《冲出云围的月亮》,这些作品有着作者苦闷失落情绪的印记,也反映了当时“左倾”盲动路线的错误。这时候形成的小说作品中“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是革命文学从幼稚到成熟不可避免的中间环节,蒋光慈充当了这一“过渡”型的代表。在历史的检验中,我们会发现他的不足与缺点,但是其作品中那情境的创新与热情的倾注,无疑是对革命小说的一个贡献。
    今天纪念蒋光慈,我们怀着亲切的感情读他最后一部巨作《咆哮了的土地》(出版时名《田野的风》),这部作品是以蒋的家乡为背景写党所领导的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以及最后向井冈山的进军。其中李杰、张进德等形象,写得真切生动。现代文学史家公认是蒋光慈最好的接近于成熟的作品,也是革命小说派的代表作。“革命小说在20年代后期,曾经风靡一时,那时的知识青年中出现过‘蒋光慈热’。”
    蒋光慈的生涯很短暂,他只活了30岁,但他的文学贡献很大。我们缅怀他,纪念他,以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去奋斗!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