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关键词批评”发展检视(2)

http://www.newdu.com 2018-10-10 《浙江社会科学》 黄擎 孟瑞 参加讨论

    二、对“关键词批评”精髓的薪火承传
    上个世纪末以来涌现的“关键词批评”著述中,不少直接受到了雷蒙·威廉斯的影响和启发,实现了对其精髓的薪火承传。1989年成立的“雷蒙·威廉斯协会”(The Raymond Williams Society)从1998年起开始发行《关键词:文化唯物主义杂志》(Key Words:A Journal of Cultural Materialism),至2016年12月已出版了14辑。该刊每期围绕艺术、传媒、政治、生活等方面选取一个主题进行讨论,以期对历史政治进行深刻反思,并探索文学、传媒等各种文化形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角色与地位。2006年,剑桥耶稣学院与匹兹堡大学共同设立了“关键词项目”(Keywords Project),项目组成员包括语言学家、词典编撰专家、文学和文化研究者、历史研究者,旨在通过利用包括电子资源等雷蒙·威廉斯当年未能使用的技术手段推进关于“关键词”的研究工作。项目组成员在雷蒙·威廉斯遴选词条的基础上删去了“异化、疏离”(Alienation)、“存在的、存在主义的”(Existential)等词义稳定或逐渐失去重要性的50个旧词,增加了“网络”(Network)、“全球化”(Globalization)等50个新词。2011年1月,“关键词项目”网站(http://keywords.pitt.edu/index.html)在两校的支持下上线,展示了部分“关键词”词条、相关文章及音频、视频资料。
    而前文提及的美国纽约大学出版的“关键词”丛书也是直接受到雷蒙·威廉斯的启发而创建的“关键词”(Keywords)项目的成果。该项目组成员是一批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每位学者就一个“关键词”写一篇文章,汇集起来集中展示这些“关键词”所在各领域的发展概况及论争情况。第一项成果《美国文化研究关键词》问世后反响甚好,受到研究者和高校学生的关注及使用。随后,《儿童文学关键词》《亚裔美国人研究关键词》《伤残研究关键词》和《环境研究关键词》相继出版,《传媒研究关键词》(Laurie Ouellette and Jonathan Gray,eds.Keywords for Media Studies)也在2017年3月面世。该项目组巧具匠心,在2014年推出《美国文化研究关键词》第二版时,将其设计成了一个纸质书和电子版(print-digital publication)混合的新型出版物。该版纸质书收录了64篇文章,含“影响”(Affect)、“版权”(Copyright)等30个新词条;电子版则收录了33篇文章,包括“声音”(Sound)、“可视的”(Visual)这两个未收录纸质版的新词条。该书的电子版发布在由纽约大学图书馆信息服务和纽约大学出版社共建的网站“Kevwords Website”(http://keywords.nyupress.org/)上。《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曾被预留了一些空白页,雷蒙·威廉斯指出“这些空白部分不仅是为了方便读者做笔记,而是作为一个讨论园地”,“这种探讨是开放的,而且作者将欢迎所有指正、补述、回应与批评,此为这本书精神之所在”(15)。《美国文化研究关键词》的设计者们为了向雷蒙·威廉斯致敬并发扬他阐释“关键词”的开放态度,激起读者对“关键词”面向当下与未来的反思、讨论,在“Keywords Website”上设立了一个他们称为Web 2.0版的雷蒙·威廉斯空白页——“关键词合作实验室”(Keywords Collaboratory),力图为高校教学和有兴趣的读者与研究者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关键词合作实验室”使用MediaWiki——类似于维基百科(Wikipedia)的技术,邀请读者参与解读“关键词”。项目设计人员相信,对“关键词”理解和阐释的不断深入将推动关于文化与社会的讨论和研究。这一研究极富创意,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关键词”展开了多维探析。
    在所有受到雷蒙·威廉斯直接影响而开展的研究中,与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关系最为亲近的,恐怕还是托尼·本尼特等人编撰的《新关键词:修订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该书直接承袭雷蒙·威廉斯开创的“关键词批评”,同时又将焦点转移到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面世后的30年间的文化社会状况,对原书进行了修订与增补。编者删除了一些雷蒙·威廉斯原书收录但已不再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词”,又从雷蒙·威廉斯原来的词条中挑选出在过去30年中产生了新的论争和历史变化的词条进行修订,还增加了回应新的社会运动、政治参与和公共论辩的新“关键词”。编者领会雷蒙·威廉斯视其著作为“一种词汇质疑探询的纪录”(16)的原初意旨,强调将继续坚持其理念,力求为大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一个有用的、具有历史意义和知识意义的引导,因而提出不仅要更新词条,更要与时俱进地根据新的文化语境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考察。(17)
    “关键词批评”既是雷蒙·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之一。作为文学文化批评史上出现的一个新的理论范式,它有着独特的理论特质:以“关键词”钩沉为写作模式,对核心词语进行历史语义学的考察梳理,在呈现问题的起源、发展与流变的同时,注重从词语之间的关联性探析核心语汇的深层意涵,主张概念的意义与鲜活的理论活动、阐释实践密不可分,关注“关键词”的开放性与流变性,重视词语生成语境、基本意涵及在批评实践中的发展变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关键词批评”研究成果中有不少承继了雷蒙·威廉斯开创的“关键词批评”精髓,运用历史语义学方法紧密联系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研究“关键词”的生成和演变,注重彰显词语之间的关联性与互文性,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
    1999年,劳特里奇“批评新成语”系列丛书中的《文学》(Literature)一书问世,作者彼得·威德森(Peter Widdowson)在该书中对“文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清晰的概念史梳理。周启超指出该书“实际上可以作为一部‘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18),其中文版书名也被译作《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概念史梳理是一种与“关键词批评”关系极为密切的研究方法,正如方维规所言,“一般而论,西方的概念史、观念史或关键词研究,都可以用‘历史语义学’来归纳其方法”(19)。雷蒙·威廉斯自称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采用历史语义学方法对“关键词”进行研究,彼得·威德森的《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则运用历史语义学的概念史方法对“文学”这一“关键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反思。作者从历史语源学的角度考察梳理了“文学”的演变轨迹与论争,解析了这一观念在过去是如何被建构的、现在是如何被解构的,冀望将“文学”从被混杂在“修辞”、“写作”、“话语”或“文化产品”的称谓中“拯救出来”。作者还特别对“文学”、“文学价值”和“典范”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核心概念的“增生与变异”加以反思,从“有文学性的”是否被过度消费等方面来思考、质询“文学”的概念生成和存在价值,(20)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关键词批评”著作。
    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带有研究者积极的社会介入批评立场,格外关注词语之间的“相互关联(interconnections)”,他用“互相参照”(cross-reference)的方式读解词语深意与相互关系,(21)如有论者所言,该书与词典的本质差别应在于“对词汇‘内在关联性’的重视”(22)。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现的一些“关键词批评”著述也多通过尾注、提示等方式,为读者提供深入探寻词语关系的路径。理查德·马克塞(Richard Macksey)在为《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南》第二版所写的《序言》中就强调,该书“所有的条目都通过内部和末尾的互见的参考文献联系起来”(23)。而剑桥耶稣学院与匹兹堡大学共同设立的“关键词项目”选取“关键词”的考量之一即遴选那些总是与其他“关键词”关联着共同出现的(co-occur)词语。(24)苏珊·海沃德(Susan Hayward)的《电影研究关键词》在每个术语后面均标注了关联词汇,还特别制作了一个与传统目录不同的概念表,指出当某一个概念隶属于某个大议题的时候,“这个词条会被当作论及它的主词条的参考条目”,如“欣悦”(Jouissance)一词虽然是“J”条目的词语,但作者把它放在“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词条中进行了阐释,该词因此也是“精神分析”的参考条目。(25)作者不仅希望通过词条互文的方式来释义,更意在帮助读者由此进入一个更大的论域,因而在论述中突出展示了围绕术语展开的各种论争。托尼·本尼特等人编撰的《新关键词:修订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在延续雷蒙·威廉斯注重词语联动特质的同时,更注重对词语当下的面貌和应用进行分析,在对于词源的追溯方面较之雷蒙·威廉斯则相对精简。在“关键词批评”著述中,每个“关键词”既可单独成章,词与词之间又可连缀形成一个更大论域的“星座”。读者既可以从任意一个词条进入,又可以通过词语之间的联动性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背后复杂的运行机制,还可以借此把握相关论域的整体概况。
    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批评”孕育并诞生于文化研究母体之中,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曾在《纵论雷蒙德·威廉斯》(Resources For A Journey of Hope:The Significance of Raymond Williams,1988)一文中指出无法用单一的社会学、哲学、文学批评或政治理论等既有名称来概括雷蒙·威廉斯的著述。(26)总体来看,“关键词批评”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发展应用中,其蕴含的跨学科性得以承继并进一步凸显。不论是汇集多学科专家共同写就的《新关键词:修订的文化与社会的词汇》《美国文化研究关键词》《儿童文学关键词》等,还是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两人合著的《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瓦·叶·哈利泽夫(В.Е.Хализев)个人独撰的《文学学导论》(Теория литературы,1999)等“关键词批评”著述,大都显示出强烈的跨学科意识。这些著述通过跨学科方法将文学研究、文化研究、语言学、历史学、传媒学、艺术史、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结合起来解读议题,为学术研究带来了开阔的批评视野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如瓦·叶·哈利泽夫的《文学学导论》“将文学理论的阐述置于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关系之中”,如美学、社会史、文化学、价值哲学、符号学、语言学、交往理论、宗教学、神话学等学科,并以一种“兼容并蓄”的开放的学术视角讨论了“19-20世纪这二百年来文学学的各种思潮与流派的方法论立场”(27);安德鲁·本尼特、尼古拉·罗伊尔合著的《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则联系电影、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对“关键词”进行阐释,表现出了一种多元对话、综合复调的跨学科优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