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论辛弃疾二十四首《临江仙》的体式及其词谱学意义(4)

http://www.newdu.com 2018-09-30 《文艺理论研究》 朱惠国 参加讨论

    四、辛弃疾《临江仙》的词谱学意义
    毫无疑问,辛弃疾24首《临江仙》以其创作数量之众和体式、格律的稳定在《临江仙》词调的发展史上留下浓重一笔,对该调的谱式及其词作风貌均产生重要影响。但《临江仙》是一个古老的词调,辛弃疾所用的60字体在北宋时期也基本成型,那么辛弃疾对该体式,乃至该调的发展究竟有何价值与意义?这是我们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刘庆云先生认为,辛弃疾所用的《临江仙》60字体首见于滕宗谅。刘先生的文章过于简略,并未说明依据,但结论是对的。通过搜捡《全宋词》,在能够确定生卒年的作者中,最早写作此体《临江仙》的确实是滕宗谅。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滕宗谅《临江仙》的分析,可以从《临江仙》词调发展的角度说明这一体《临江仙》的形成愿因和滕宗谅的独特贡献。滕宗谅(990年-1047年),字子京,河南洛阳人,曾在湖南岳州任太守,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为世人所知。其词如下:
    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芝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由于滕宗谅留下的《临江仙》仅此一首,没有同作者的同体之作对校,只能按实际用字标出谱式如下:
    平仄平平平平仄(句)平平平仄平平(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句)平平平仄平平(韵)平平平平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句)平仄仄平平(韵)
    我们注意到,该词一个重要特点是上下片结尾部分均直接用了前人的诗句:上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出自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描写洞庭湖的著名诗句;下片“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出自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也是咏娥皇、女英事的名句。从两首诗的形式看,孟作为五律;钱作为唐代省试诗,六韵十二句,也是五言律。也就是说,滕宗谅这首《临江仙》上下片的结尾两句,均直接用了五言律诗的句式。如上所述,《临江仙》60字体来源于58字体,改动的方法就是增两字,将上下片结尾的四五句式改为五五句式。结合滕宗谅这首词的创作实际,我们认为改动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套用唐人诗句,未必是刻意改造词调体式。在词乐尚存的背景下,这种改动在音乐上是可行的。但问题是经此一改,增加了律句,词调的声情变得更加谐婉,形式也更加整饬,很快受到文人的欢迎和效仿。这种模仿不仅在于将58字体四五句式改为五五句式,有的文人甚至还保留套用前人五律成句的做法,如被《词律》选为例词,并作为制谱依据的秦观“千里潇湘接蓝浦”一首,下片结句和滕宗谅词完全一样,直接套用了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成句。如果说滕宗谅的改动是无意之作,具有一定偶然性,后面文人的群起效仿就带有创立新体的意义。
    文人中第一次大规模采用此种体式创作的是苏轼。苏轼共留下《临江仙》14首,全是此种体式,而且谱式十分稳定。我们将东坡14首《临江仙》逐字逐韵统计,得出谱式如下: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仄(句)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平平仄仄(句)中仄仄平平(韵)
    与滕宗谅词的谱式相比,苏谱除了确定可平可仄的字外,主要有两点不同:第一是上片首句,滕谱为“平仄平平平平仄”,而苏谱则是“中仄中平平仄仄”。很明显,苏谱将滕谱第六字的“平”改为了“仄”;第二是下片第三句,滕谱为“平平平平仄平平”,而苏谱为“中平中仄仄平平”,将滕谱第四字的“平”改为了“仄”。这两处改动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将拗句改为顺句,也就是说,经过改动,全词又新增了两处律句,使《临江仙》的词调更加接近于律诗。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江仙》词的风貌特征,使其变得谐婉和顺。
    由于苏轼影响大,加上是第一次大规模创作《临江仙》,其词体式对以后《临江仙》的创作产生较大影响。我们通过搜捡《全宋词》发现:苏轼之后,这一体《临江仙》的谱式基本定型,并被大部分词人采用,成为《临江仙》词调中的基本体。但令我们疑惑的是,无论万树《词律》或《钦定词谱》,均无视这一事实,没有采用苏轼的谱式,也未将苏词作为例词。《词律》将秦观之作作为例词,但事实上秦观总共只留下两首《临江仙》,而且一首还是五十八字体。由于没有同作者同体之作对校,万树对该谱式作字字皆定处理,也许是出于无奈。但这样就与宋代《临江仙》的创作实际不相吻合了。《钦定词谱》将贺铸“巧翦合欢罗胜子”一首列为例词。其谱上片首句为“中中中中平中仄”,与滕谱相合,但与苏谱不合;下片第三句为“中平中仄仄平平”,与苏谱合,但与滕谱不合。四库馆臣将此首作为例词,或是取其介于滕谱和苏谱之间。但事实上贺铸留下4首《临江仙》60字体,除去这一首,另外3首的谱式与苏谱完全一致。
    《词律》或《钦定词谱》不采用苏轼的谱式,或有一种可能,就是词谱编撰者的备体意识。所谓词谱选词的备体意识,是指编撰者有意选择婉约之作为例词,以显示词体之正。这种主张最早见之于张綖的《诗余图谱凡例》,他在说明自己所选的例词时,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所录为式者,必是婉约,庶得词体”(12-13)。这段话由于第一次明确点出婉约、豪放的问题,因此被词论家广泛引用,其实就张綖的本意而言,只不过用来解释他选用例词的依据而已。以后的词谱编撰者未必明说,但这种意识还是有的。万树选秦观而不选苏轼之作,或有此方面考虑,但如上所述,秦观《临江仙》60字体仅此一首,制谱者找不到同作者的同体之作对校,采用了字字皆定的方法,实际上违背了词谱的制作规则,留下很大遗憾。《钦定词谱》虽避免了字字皆定的问题,但如上所述,贺铸有4首《临江仙》60字体,其他3首的谱式更符合宋代《临江仙》的创作实际,编撰者为什么不取其他3首的谱式,也令人费解。如取其他3首的谱式,既可顾及贺铸词的婉约词风,又可得《临江仙》60字体的谱式之正,何乐而不为?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无论秦观的《临江仙》(千里潇湘接蓝浦),还是贺铸的《临江仙》(巧翦合欢罗胜子),词情都有凄清的一面,这在两首词的下片表现得尤其明显一些。如果词谱的编撰者从《临江仙》传统的风格、情调考虑,选用略带凄婉的词作制谱,也是勉强可以解释的。但问题又来了,贺铸另外的3首《临江仙》,其中也不乏词情凄婉者,如“鸦背夕阳山映断”一首,类似“湘弦弹未半,凄怨不堪听”这样的句子,同样有凄婉的况味,且整首词的风格上也属于婉约一路。即使苏轼的14首《临江仙》,也有风格偏于婉约,且词情略带凄怨者。我们不妨抄录两首: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冬夜夜寒冰合井,画堂明月侵帏。青缸明灭照悲啼。青缸挑欲尽,粉泪裛还垂。[……]未尽一尊先掩泪,歌声半带清悲。情声两尽莫相违。欲知肠断处,梁上暗尘飞。
    这两首词的风格和情调,大家自可判断。
    剩下最后一个原因,就是苏轼向有“曲子中束缚不住者”的名声,导致《词律》和《钦定词谱》不敢依苏词制谱。但实际上通过对苏轼十四首《临江仙》的对校和统计,除个别文字平仄两读外,苏轼仅在第23、24、53、54字处有极少的出律,格律总体上比较严整。
    与《词律》《钦定词谱》不同,秦巘《词系》和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均以苏词为制谱依据,并将苏词列为例词。《词系》的例词是苏轼的“细马远驮双侍女”一首,《唐宋词格律》的例词是苏轼的“夜饮东坡醒复醉”一首。客观地说,抛开所谓备体的问题,这两本词谱的谱式和例词更加完美,也符合宋代《临江仙》60字体的创作实际。
    苏轼之后,创作《临江仙》数量较多的词人基本上采用苏轼的谱式。如上所述,秦观1首其实是符合苏轼谱式的,贺铸4首,其中3首符合苏轼谱式,这两位都是词风偏于婉约的词人,至于词风偏于豪放的词人更不用说。叶梦得和辛弃疾是创作《临江仙》数量最多,对该词调影响也最大的词人。叶梦得留下19首《临江仙》,是两宋间创作该调数量第二多的词人。他除了有1首58字体外,其余18首全部是60字体,而且全用苏轼的谱式。至于两宋间创作《临江仙》数量最多的辛弃疾,如上所述,存世的24首全部为60字体,也全部采用苏轼谱式,而且格律十分严整。上面提到,苏轼在第23、24、53、54字处偶然有出律的情况,而在24首辛词中,这四处的平仄统计分别24/0、0/24、24/0、0/24,守律几乎达到严苛的程度。
    可以这样说,此体《临江仙》由苏轼初步成型,中间经叶梦得等人的创作实践,最后由辛弃疾确定其词调风貌和词谱定式,并通过大量创作而彰显其活力和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