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奈保尔:幽暗国度中的叹息

http://www.newdu.com 2018-09-13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宋念申 参加讨论

    原籍印度、出生于特立尼达的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V. S. Naipaul,1932—2018)于当地时间8月11日在伦敦家中去世,享年85岁。印度总理莫迪在第一时间发推悼念,称“奈保尔先生将因其著作等身被世人铭记,他的作品涉及历史、文化、殖民主义、政治等多元纷杂的主题。他的离世对于世界文学来说是巨大的损失”。
    印度是奈保尔的母国,然而,作家与她的关系却相当微妙。他创作的“印度三部曲”(《幽暗国度》(1967)、《印度:受伤的文明》(1976)、《当今的百万哗变》(1990))畅销全球,但他在书中对母国犀利的批判、反思,却令印度人五味杂陈。
    在《印度:受伤的文明》中,奈保尔指出,甘地之后,印度人已经将他理想中本来就不很完善的现代、西方式成分完全抛弃,其后的印度已经成了一个印度教的印度,一个现代西方文明嫁接在上古原始宗教理想上的怪胎。这本书是奈保尔第二次游历印度的产物,也是《印度三部曲》中最短小的一部。当时印度处在始于1975年的“紧急状态”时期,英迪拉·甘地总理关闭了国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印度缓慢而坚决地开始了它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因而,这最为短小的一部具有典型的意义,它描述的印度恰似位于一个坐标的原点,在时间的纵轴上,贯穿了印度的过去与未来,以至即使在多年后的今天,当时的许多评判依然犀利;在空间的横轴上,它折射出所有和它类似的在昨天的辉煌文明与今天西方殖民压迫之间苦苦挣扎的第三世界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中国。
    在一次访谈中,奈保尔谈到,正是从《受伤的文明》这本书中,“我开始了解印度的不幸本质。我认为这是一本只有我这个背景的人才能写的书,因为中产阶级,自我欺骗的印度人不会那样思考”。他对于印度这些年来颇引为自豪的“中产阶级”群体不屑一顾,认为他们既不了解印度,也不了解世界。因而他花费了大量时间深入印度的乡村、贫民窟,用交谈和记录,结合对特定文学作品的析读,勾画出印度人心中最根本的生活态度。他认为印度人根深蒂固的传统精神来源——印度教,是消极的,它鼓励人们退隐到内心世界,从而避开现实矛盾,同时它又盲目骄傲,看不到真实世界的进程。印度也因此总是逆来顺受,“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从历史中学到的那么少”。印度的文明、印度教的文明,从根本上就是有缺陷的。
    在奈保尔看来,印度的命运就在不断地“轮回”“业报”中呈现,这使得印度人完全能够用乐观和逃避的态度来对待一切苦难。印度是个屡遭入侵的国度,而印度人面对一切外来统治者,都是以同样的退隐方式应对,在退隐的同时,精神得到自我巩固,安于精神的安宁,成了最后的归宿。但是,现代文明的冲击是如此深刻和强大,旧有的平衡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印度人再也无法完整地拥有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坍塌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