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及其历史反思(2)

http://www.newdu.com 2018-09-1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任传印 参加讨论

    第三,当代中国港澳台地区佛教文学的现代性主要体现为人间佛教的审美实践。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工商业社会,港澳台地区佛教继承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积极入世,着力发挥教育、研究、文化、慈善、医疗等功能,佛教文学成为实践人间佛教事业的文化载体与审美路径。就作品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为“佛教信仰—社会”与“佛教审美—生活”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源于出家僧尼的文学创作,作者在运用佛学思想与生命证悟体验的同时,融摄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就民众关心的价值迷失、心理抑郁、欲望苦恼、家庭关系、社会发展、人生规划等问题提供佛式案例、思维或启发。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台湾星云彰显人间佛教精神的诸多随笔、圣严致力于“心灵环保”的禅修随笔、证严点拨人心的静思箴言等。此外,亦有源于佛教自身经典人物、公案故事、信仰历程、修持体验、寺庙生活、丛林教育等内容的文字,如星云的传记与诗歌、圣严的自传、永芸的生活随笔等,为读者提供了独特的佛教人生体验与智慧镜鉴。“佛教审美—生活”类型主要来自居士作家,他们有着比较丰富的审美体验,对佛学思想亦有浓厚兴趣乃至较高领悟,通过美学与佛学的和合建构审美价值理想。此类创作固然有切合时代社会或佛教经典之作,如林清玄散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对逐利欺诈行为的愤怒、对佛经故事的改编,但更具代表性的是张扬文学思维且无佛教之“相”的审美形象与情思传达,如作家琦君的爱情题材小说蕴含悲悯,怀人记事散文则传达了和谐圆融之美。上述两类创作具备三个层面的现代性,“佛教信仰—社会”类型的核心内涵是佛教意义上的反思——批判现代性,由此统摄理性现代性与感性现代性;“佛教审美—生活”类型则以受佛教精神融渗的审美体验为核心,由此与理性现代性、感性现代性内涵融合,个人化与创造性比较强,故后者的现代意味更强,其不足是可能淡化或失去佛教文学的核心价值。在艺术表现方面,当代中国港澳台地区佛教文学形成了多元成熟的现代体式,在选材、思维、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有丰富的成绩。按照谭桂林评价台湾佛禅散文的说法,港澳台佛教文学总体呈现雅俗共赏的美学品质。
    通过历时性考察,可知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基于社会、佛教、文学三方面而发生发展,佛学支撑文学,内容牵引形式,其内涵以反思——批判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为主。从共时性角度考察,可以发现佛教启蒙与佛教审美两个话语分支,为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提供了独特的内容、形式与经验。当代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及其内部多向度关系,要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基本要求,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须处理好信仰规约与审美创造之间的关系,证悟深湛而契佛陀本怀,文心善巧而入华严境界,以丰富的分别后得智助成文字般若,不断拓展和生成庄严活泼、明心见性、向善达美的富有张力的审美空间;同时亦须处理好守成与创新的关系,既要继承发扬中华传统佛教的经典证悟、宗派智慧与文学遗产,也要借鉴传统儒道文化优秀遗产,学习古今中外经典作家作品,以佛教视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做足做好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繁荣与文化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17CZW04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