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及其历史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18-09-1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任传印 参加讨论

    正如孙昌武、吴光正、谭桂林等前辈学人所主张的那样,狭义的佛教文学是佛教徒(包括居士)创作的反映佛教实践、彰显佛教精神的文学性作品。清末以来,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背景下,佛教变革思潮与文化重建使得传统佛教文学发生历史性蜕变。百年中国佛教文学跨越现代与当代两个阶段,涵容大陆与港澳台地区等多个空间。佛教文学思想守成开新,创作亦日渐丰富,包括小说、诗歌、散文、传记、戏剧等多种文体,而且具有独特的现代性特征。杨春时认为,作为推动现代化的精神力量,现代性是包括感性、理性、反思超越三个层面的事实与价值之系统建构,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特征亦可由此得以考察。
    第一,现代阶段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特点总体表现为作品内容与形式的非同步转型。在西学东渐、社会转型、价值重构、佛教革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现代佛教文学基本呈现守成与创新两种态势,初步彰显现代性质素。就作品的主题思想而言,教内外作者以佛家智慧和情感对自我、社会、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进行深度观照、心灵体验和审美传达。例如,虚云与弘一的修持自审诗文;太虚与高鹤年居士的参访游记与自然人文感悟;丰子恺、夏丏尊等居士作家撰文追思高僧与反刍人生;宗仰的诗歌呼唤现代民族国家新生等。上述内容契合了现代化必然要求的理性意识与反思意识,前者主要包括人文理性、民族国家理性与科学理性。原始佛教本有朴素的人文理性,中华佛教秉持扩展,且能与现代西方人文理性对接,民族国家理性源于佛教信仰中的报恩思想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吸纳,科学理性则体现为接受西学的僧人如太虚通过科学阐释佛智。后者以佛教觉悟思维与心性本体价值反思现代化进程所隐含的感性欲望与科学技术对人性的异化,这种反思依托传统,但又有超前意味。在艺术形式方面,现代佛教文学中占据主流的是古体佛教文学,其中尤以诗歌为主,在意象、用典、语言、声韵等方面承续古代遗产的同时,亦有某些现代探索。例如,太虚的古体诗五言与七言交错,意象选用富有时代新意;白话创作逐步发展,趋近新文学,包括新诗、小说、散文、话剧等,多元体式及其开启的新局面体现了具有感性现代性的情感自由与审美诉求。此外,因为多数作者具有古典文学与文化修养,所以在艺术表现方面多见新旧融合或古为今用的特点,比如小说的封闭式结构设计、新诗的意象与用韵、散文的文白语言交杂、戏剧的人物设计与教化功能等。总之,此阶段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特质主要体现于内容,形式则相对滞后,这与多数作者秉持的“佛学为体,文学为用”的佛教文学思想和价值诉求具有因果关联。
    第二,当代中国大陆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特征是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物质、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对宗教进行了必要改造,佛教自身也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化、人间化理论与实践道路,逐渐步入发展正轨,佛教文学亦然。在作品内容方面,基于创作资源、主题思想、价值体验与受众,大体可归纳为传统和现代两大路径。前者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佛教文学的出世与隐逸传统,多写山林古刹清修体验、古代名僧故事,重视个体心性自由与经典修持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其现代性特质主要体现为对物欲和情欲的异化、工业社会的扁平化与数字化生存、商业化思维、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等社会与人性问题的反思批判,以及对现代人文价值的自觉接契。例如,圣凯的乡土散文;明一关于玄奘、慧能等禅师的传记小说。后者则充分发挥中华佛教菩萨道自觉觉他的精神,以般若智慧为核心,以开放、包容、对话的立场深刻观照财富、欲望、家庭、工作、社交、环境等社会人生问题,提供佛教智慧与情感慰藉,通过心性启蒙或审美体验开显生命关怀,将佛性内涵转化为人性建构。例如,贤宗的说法随笔对接工商业管理;索达吉堪布的随笔针对人心症结;地儿的散文以佛心回溯生活。较之传统路径,此类创作的现代性内涵比较丰富,其中,对人文与科学的对接彰显了理性现代性,对个体情感欲望的涵容则属于感性现代性。但在艺术表现方面,此阶段的佛教文学古典文体式微,白话创作占主流,具有传统渊源的散文随笔最多,虚构创作较少,作家作品在思维、结构、手法、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的现代质素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