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学术期刊中的“学术通讯”(3)

http://www.newdu.com 2018-09-10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钟小勇 参加讨论

    《中大语史所周刊》(以下简称《周刊》)全称《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是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语史所”)创办的一份学术期刊,创刊号于1927年11月1日发行,最后一期发行于1930年5月21日,一共发行了132期(据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编《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全八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周刊》上的“学术通讯”
    与一般学术期刊不同,《周刊》有一个较固定的栏目“学术通讯”,主要用以发表有关学术的通信。
    “学术通讯”有时又作“学术通信”“学术界通讯”,如第1集第9期目录是“学术通讯四则”,正文则为“学术通信(四则)”。“学术通讯”作为栏目首见于1927年11月29日发行的第1集第5期,共有三则通信:范文澜→顾颉刚;余永梁→徐中舒;高世华→顾颉刚。最后见于1930年3月12日发行的第11集第122期,只有一则通信(闻宥→郑珮)。《周刊》共发行11集132期,由于有些是合期,《周刊》实际发行102期。《周刊》中设有“学术通讯”栏的共56期,占54.9%,由此可知,“学术通讯”栏在《周刊》中具有较重要的位置。据笔者统计,《周刊》一共发表了92则通信,如果考虑到合期,则基本上每发行一次,《周刊》就有一则通信(0.90则/次),这样,“学术通讯”在《周刊》中的地位就更显得重要,它是《周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周刊》的重要特色。
    朴素的学术情怀
    通信者一般为语史所同仁或学生,致信较多的是:何定生(10则),杨成志(9则),辛树帜、卫聚贤、顾颉刚(5则)、赵万里(4则),余永梁、贺昌群(3则);收信较多的是:顾颉刚(35则)、余永梁(15则)、傅斯年(10则)。
    顾颉刚在《周刊》发刊词中写到:“我们要打破以前学术界上的一切偶像,屏除以前学术界上的一切成见!我们要实地搜罗材料,到民众中寻方言,到古文化的遗址去发掘,到各种的人间社会去采风问俗,建设许多的新学问!”因此,私信公开正体现了语史所同仁“开辟新世界”“建设新学问”的朴素情怀。钟敬文曾致信顾颉刚(第2集第23期):“这篇通讯,去年曾在《文学周报》登载过,但行数错乱得厉害,文理大不可通……再在这里刊登一次,以就正于博雅之士。”“就正于博雅之士”就是这种学术情怀的写照。
    有些通信甚至不避讳地指出尊长的不足,如贺昌群致信夏廷棫(第7集第77期),认为顾颉刚关于老子一书的时代,前后“自相矛盾”。周予同致信顾颉刚(第1集第10期),认为古史辨一册“未得确据”。
    因此,正是因为具有“开辟新世界”“建设新学问”的朴素的学术情怀,私信才得以公开,“学术通讯”这一栏目才得以设立。
    “学术通讯”的学术性
    哪些通信可以在“学术通讯”栏发表,标准就是学术性,第6集第62、63、64期附录了11封信函,而未出现在“学术通讯”栏,因为这些是“介绍书、证明书、请愿书和商榷书”,无关学术。
    “学术通讯”的学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周刊》有意识地将之作为学术平台,二是“学术通讯”栏里的通信主要跟学术有关。
    1.请教学术问题。或提出疑问,以求解答。如刘泽民致信顾颉刚(第1集第9期):“我听得一位同学说:尧舜是春秋时代学者幻想出来的两个人,不知先生以为如何?”或告知新著、计划,以求指正。如范文澜致信顾颉刚(第1集第5期),认为关于“新十三经注”“须先约定若干人,商定凡例多条,步调一致,始免歧误”。并列举了十二条凡例。同时附呈“诸子略议目录”,“乞有正之”。或披露心得,以飨同道。如陈槃致信顾颉刚(第5集第55期):“譬如《离骚》我向来是不怀疑的,孟真师说它有‘拼凑’的嫌疑,我就表示抗议,然而最近得到《史记》的启示,我觉得《离骚》确实有些不可靠了……这些问题,都是我读《史记》时偶然发现的。”或提出主张,以明其志。如高世华致信顾颉刚(第1集第5期):“欲用俄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家之方法,重新整理中国文学史。”此外还有查缺补漏的,不一而足。
    2.解答学术疑惑。或直接答复,如刘泽民致信顾颉刚(第1集第9期):“先生关于鸱鸮一诗的作者有三个疑点,我用我的鄙陋的见解答复出来。”或提供新材料,如夏廷棫致信魏应麒(第9集第104期),告知厦门薛澄清手钞之《移情集》(林树梅辑)内载贵池桂丹盟,其中有“林少穆星軺于十月初九日过漳后……”,认为此节似宜采入。学术问答,少不了学术评价,有肯定赞誉,如夏廷棫致信魏应麒:“大著《林则徐年谱》,已匆读一过。书中网罗至博,而别裁颇严;其最难能者,于对英及治盗诸役,情节至繁颇纷乱者,一一钩稽爬梳,而行以廉锐流荡之文,今读者如与先生相对,以深知其为人焉。”也有商榷批评,如胡适致信顾颉刚(第2集第15期):“任公先生谓‘孔雀东南飞’出于佛教文学之影响,其说亦不能成立。”誉毁均能切要不繁,给人启迪。
    3.交流学术信息。或提供文物、古迹、史料,如冯贞群致信马太玄(第4集第41期):“宁波工务局堕城垣,发现古碑砖多种”“近闻西门城垣又有古碑出土。”或提供调查报告,如杨成志致信顾颉刚、钟敬文(第4集第44、45期),介绍法国远东大学院,认为“此院是法国在东方一间学术研究最高的学府”,若能仿其办法“对于我国学术的贡献和文化的发展实可操胜算”。或提供域外见闻,如魏建功致信顾颉刚(第2集第21期):“朝鲜半岛本为模仿中国者,往在国中以为荒僻无足观者,及来此间乃知其为东洋史学极重要之地。”此外,还有推荐学术同道的,不一而足。
    总之,学术性是“学术通讯”追求的目标,也是92则通信得以在“学术通讯”发表的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原因,自然,也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