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作应忠于原文服务读者 葛浩文在英译莫言作品的具体实践中,表现出 “求真”“半求真”“半求真半务实”“半务实”“务实” 等不同的阶段性行为特征,他努力在“求真”与“务实”之间保持着一种平衡,其译者行为规律可概括为“求真为本,务实为用”。有学者认为,葛浩文的成功之处在于具有较强的灵动性与可读性,他将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以生动、鲜活的状态,呈现给西方读者,意义深远。跨文化传播中有“主位”和“客位”两种视角,即从“自家人”或“旁观者”的视角去理解某种文化。而从相关译作和研究成果来看,葛浩文跳出了主客观对立的二元立场,将这两种视角有机结合起来,采用跨文化“第三种视角”,即中西合璧的视角,实现中西方文化的有效交流与传播。他用生动的语言和西方人易于接受的方式,灵活使用多样化的翻译策略,将古老的中华文明及其价值带到西方,给西方文明提供了另一种价值参照,使人们看到文化共存和互补的重要性。 一部作品的最终译文不仅取决于原文,还取决于它的“服务对象”,以及译作接受地人们的语言习惯、审美口味、公众心理等非语言层面的因素。葛浩文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阐释、折中与重写,译者要对得起作者、对得起文本、更要对得起读者。他从跨文化“第三种视角”,寻求话语共同点与价值共识,以此来触动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葛浩文曾表示,“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国占据着一个特殊、近乎神秘的位置”,“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学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际传播而言,葛浩文是一位出色的海外传播者。 新时代,我国新的社会实践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话语体系。文学作品通过翻译的途径走向世界,也是“文化话语权”的体现,因而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既要有本土特色,又要与其他文化融会贯通。国际交流和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巧用“第三空间”有助于消除误解,建构与传播好国家形象。拥有民胞物与的情怀、树立“美美与共”的心态,将有助于国际文化交流,促进各种文化和谐发展。这是“葛式翻译”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科幻小说英译研究”(17BYY06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