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复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对话央视“成语大会”冠军彭敏 今人如何品唐诗

http://www.newdu.com 2018-08-29 深圳特区报  匡彧 参加讨论

    
    在“文景艺文季”活动现场,陈引驰(左)与彭敏对谈。
    从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擂台上走下来的彭敏是个幽默的现代青年,身上没有一丝古韵。他个子不高,身形单薄,唯有宽阔泛着亮光的大额头提醒大家,这个博闻强记的大脑里有一片充盈着中国古典诗词的蔚蓝的海。在上周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彭敏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引驰共同出席了“文景艺文季”的一场活动,现场和观众分享“今人如何品唐诗”的话题。彭敏活泼,引导话题提问题;陈教授看似慢条斯理,却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总有泼辣大胆的回应。两位爱读古书的读书人,其实都有颗现代且风趣的心,他们眼中的唐诗一点都不神秘。陈教授说唐代人写诗就像我们写微信,彭敏觉得同事能把电影《速度与激情7》写进诗很酷。
    ●古诗要背,文章要读
    一直以来,背诵都被认为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不二法门,但也是中小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网络时代,孩子们还需要背诵这种传统学习方法吗?
    彭敏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背诗词,虽然当时不明白“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但人到中年后,牙松了、发际线后退了,诗中的况味自然就体会到了。他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主题和意蕴高度重复,总在忧国忧民,如果要归纳思想内涵,会觉得千篇一律。你不把它背下来,就跟没读过一样。
    陈引驰教授认为,诗是需要背的,文章是需要读的。大量的诗,特别是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能背最好背下来。文章要靠读,且要读出声音来,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才可以知道文章的气脉是怎么走的。
    彭敏在成语大会和诗词大会上表现精彩,名诗名句、典故出处张口即答,很多人对他的“古典金身”是如何锻造的极为好奇。彭敏说,背成语是自己从小的爱好,配着成语故事的动画片,学得很是起劲。他也爱背诗词,更喜欢背各种骈体文,甚至背《古文观止》。深厚扎实的童子功令其非常受益。每次参赛前,他会花几个月时间,把小时候学过的诗词成语重新梳理一遍。
    当然,任何成功背后都有台前看不到的苦功夫。彭敏坦言,成语大会前他备战了5个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成语词典》,大概1000页,收录了1万个成语,他把这本词典背过十多遍,“每个我都背下来了,一说典故,大致上都记得。”他说。
    ●普通人背诵切忌贪多
    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的上海中学生武亦姝能背诵2000首古诗词,彭敏谦称自己是亚军,比小姑娘差一点,能背诵1500到1600首。陈引驰教授认为,这两人的情形不是一般人可以效仿的。如果是1000首诗,普通人可能只能读熟200首,背下来50首,但这并不丢人,因为这50首诗才实打实属于你。“每个人都要以自己为出发点,能接受多少就接受多少,接受到的,才是自己的。”
    陈教授解释说,我们对传统的了解和学习,关键在于怎么去主动吸取和把握,并不是一部经典,你一字一句背下来,就是你的了。这就像买书,看到一本好书,立刻买回家,实际上买回去的书读得很少。买100本书,只读30本,也就只有这30本才是你的。学古典诗文,你能背出来,且精熟掌握,这个才是属于你自己的。
    在复旦大学讲授老庄的陈教授推崇老子“多则惑,少则得”的思想。他直言,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教育过度。他反对让孩子们背太多东西,“有些东西,即使背下来,实际上真正化为自己的东西非常有限”。他曾为青少年编选过《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诗》和《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文》,其中,古诗选了200多首,古文选了90篇。“如果你经过基础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之前能把这些古诗文读具体就不错了。”对于普通人,陈教授主张够用即可,能掌握基本的诗词,有基本的古典文化素养就可以了。说到中学生们普遍头疼的名篇背诵,陈教授笑言,《岳阳楼记》需要背就背,《滕王阁序》“背与不背我觉得关系不大”。
    ●一个阶段内专注读一类书
    彭敏在生活中的“正职”是《诗刊》杂志编辑。大家因为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认识他,所以印象中他就是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董”年轻人。其实,古典诗词只是他阅读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他介绍说,小时候,自己饱读古诗词;初中时,改为痴迷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到了高中,他又立志当诗人,疯狂阅读中外现当代诗歌;后来又进入读当代小说、写小说阶段。他喜欢诗人西川,爱读悬疑,不拒鸡汤,口味庞杂得完全不像信口拈来唐诗宋词、成语典籍的学究。
    对于怎么读书,彭敏颇有心得。他认为青少年读书,尤其是小孩子,应尽可能在一个阶段之内,专注读一个范围、一个领域内的书,而不要旁及其他领域。“先吃透一个领域,可能是更加有效的读书方式。”彭敏回顾自己从小到大的几个读书阶段,觉得在一个阶段内,有针对性地读一个范围内的书,能够特别迅速、特别直接地反馈到自己的学识和写作层面上。
    ●品读经典不必战战兢兢
    今人如何品唐诗?唐诗宋词怎样继承和发展?两位读书人各抒己见,答案也颇为新颖。
    陈引驰教授直言,中国的古代诗歌,绝大部分是写日常生活,写诗就是一个日常行为,特别是唐代,作首诗就像我们今天写篇博客,写条微博、微信差不多。即便是大诗人,写的也都是很日常琐碎的东西。“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就是李白随意写的,都是大白话。白居易写《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对刘十九说,我这里要下雪了,有小火炉,有酒喝,你来吧。读这些诗,今人要以松弛平等的态度对待,尊重传统的态度要有,但不必对经典战战兢兢。
    彭敏说,唐诗宋词的语言系统、表达方式,与我们现在的生活已完全不一样。现在写诗,光读唐诗宋词远远不够,还应多读当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创作的题材和内容也应着眼当下,如果每天吹着空调、用着苹果手机,写的却是明月、杨柳、红莲这些东西,会很不搭调。他称现在很多80后、90后,诗都写得特别棒。自己单位的年轻编辑,书法写得很好,诗词也写得很好,居然能把iphone6、《速度与激情7》这些内容都写进去。这种创作方式,才是对古典诗词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陈教授还劝告创作者,从经典汲取营养也要注意技巧。他举例,歌德曾说过,一个人一年只能读一部莎士比亚戏剧。如果一年之内把几十部莎剧都读完了,他就永远也写不出东西了,因为自己已经被莎士比亚彻底压垮了。读太多经典作品,有时会压灭创作者的写作冲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