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何同彬:私人记忆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史

http://www.newdu.com 2018-07-26 南京日报 newdu 参加讨论

    何同彬现为《钟山》杂志副主编,此前他的身份是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除了和朱伟先后为文学期刊编辑,80后的何同彬此前的另一身份更引人注目,他是南京当下颇具实力和影响力的一名文学批评家,著有评论集《浮游的守夜人》《重建青年性》等。
    记者:从专业批评家的角度,你如何看待《重读八十年代》中对作品的分析?
    何同彬:《重读八十年代》重点在“读”,通过“读”文本去“读”人、“读”时代,仅就这一点而言就不是一般的批评家、学者可以做到的。以苏童的部分为例,有生动温润的文学交往场景,有细腻精微的文本解读,有睿智洞明的文学省察,更不无诸多文学观念、文体意识的深度辨析,朱伟先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融合了作家、评论家、编辑、读者的多重视野,为我们描摹和勾画出苏童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的立体的形象感,以及其作品在不同时代呈现出的不同的美学特征构成的谱系性。
    记者:书中不少私人记忆对文学史有着怎样的意义?
    何同彬:文学史总体上是宏阔的、粗线条的,主要围绕着重要的历史节点及其相应的重要的思潮、现象、作家作品等展开自己的历史化叙事的,不可能顾及太多的细节、背景,这某种意义上就构成了文学史书写天然的空白和盲点,而朱伟先生这样私人记忆的随笔式书写就对文学史的丰富和完整提供非常好的材料,弥补了历史化、学理性书写对于作家成长、作品细节、文学交往等的遮蔽。
    记者:作为一名文学编辑,谈谈你对本书的认识。
    何同彬:朱伟老师是资深的文学编辑、重要的出版人,八十年代作为所谓文学的“黄金时代”既与作家的群星璀璨、作品的经典迭出有关,更与文学编辑们的伯乐之功密不可分,作为一个文学编辑的晚辈,我只能由衷地表达敬意,他们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视野、执着的文学热情和敬业精神是留给文学期刊、文学编辑乃至当代文学史的一笔丰厚的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