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意识,两个关键词 在新世纪至今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下,在新的儿童文学现象不断向理论批评提出新要求的状况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性”与“当代性”应得到新的审视和思考。 我以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界应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努力构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当代话语和当代体系。 这一意识里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当代”,二是“中国”。前者强调时间性、历史性,后者强调空间性、地域性。如果说很长一个时期以来,这两个关键词始终是当代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建设所面对的双重要求,那么,在新世纪至今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现实语境下,在新的儿童文学现象不断向理论批评提出新要求的状况下,这一双重要求的意识,也应得到新的审视和思考。 近20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现实,也许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和想象。只需想一想本世纪初以来,儿童文学如何从传统出版相对低迷的情势中逆势而上,持续攀升,在十余年间成为整个图书市场炙手可热的宠儿,便足以令人感受到现实本身的莫测与神奇。今天,这一现实无疑构成了人们谈论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发展进程的最基本的背景,而它自身也被敲上了“当代”和“中国”的鲜明烙印。 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愈是演进,我们愈是感到,不论来自域外的资源提供了多么重要和巨大的参照,中国儿童文学注定要在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探寻它的发展路径。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当下性和本土性,向儿童文学理论提出了新的诠释力和有效性的要求。 仅以作为现代儿童文学思想起点的童年观为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无疑继承了整个20世纪东西方现代童年观的重要精神遗产,但与此同时,它在今天所面对的中国当代童年的分化程度以及童年现实的复杂状况,又都是空前的。对于当代儿童文学来说,它该以何种方式解开当代童年生活的文化密码,又以何种方式与中国童年的现状、命运和未来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塑造,正是一个充满难度和潜力的新的理论课题。 再如,也许是受到域外儿童文学艺术的影响,中国当代儿童文学逐渐培植起了一种对于现代儿童文学艺术发展至为重要的中产阶级美学。然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发现这一西式“中产阶级”美学与真实的中国童年体验之间的某些裂缝,以及它所导致的当代儿童文学艺术表现的一些潜在问题。如何重新思考、塑造中国儿童文学的典型美学,同样是一个极具“中国”性和“当代”性的理论话题。 总体上看,在儿童文学的文化观念、艺术创造、阅读推广、教学实践等各个领域,对于一种切合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特殊性的批评话语和理论体系的需求,既普遍又迫切。相比之下,当前的理论和批评本身,则还未能跟上这一现实要求的步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