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古书版本的无言之美——读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书后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汇读书周报 王培军 参加讨论
    一切和人有关的事,无不反映人类的精神文化,不单是书籍为然,但以书籍最为典型集中。书籍是人类精神的载体,或者竟可以说,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残蜕标本。从传世的大多数书籍里,分明可见人类精神发展的轨迹,触摸到人类文化脉搏的跳动。所以,书籍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毋庸置疑是最为崇高的。
    不过相对其内容而言,书籍的外在形式的意义,一向被人们稍许忽略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像一条流动不居的浩瀚长河,每因不同的背景而呈现不同的风貌,这些自然都反映在书籍所载的字里行间,但往往也反映到书籍的外在形式上。在世人所称的宋代板刻里就有绝好的例证。
    涉猎过古代版本学的人,都知道前人怎样地推崇宋板书。例如,清钱谦益跋宋本《陶渊明集》云:”精华苍老之气,凛然于行墨之间,真希世之宝也。”孙庆增《藏书纪要》谓宋椠:“墨气香淡,纸色苍润,展卷便有惊人之处。”如此的极口夸张形容,真仿佛君瑞遇见双文,惊呼“蓦见五百年风流业冤”。其实这样的赞语,在前人题跋、读书记里俯拾即是,看见过宋板书的人也不以为怪。没有机会看到宋板书的读者,假如能翻看静嘉堂、铁琴铜剑楼的书影,似乎也可以把宋板的风神领略一二。
    宋代板刻的精致考究,与宋代的文化大有关系,换句话说,宋刻之美乃是宋代文化的表现。这在从前的学者已经有所认识。在《天禄琳琅书目》里,著录有宋本《唐文粹》,批语赞其镂刻之精后云:“观此,知有宋一代文化之盛、物力之丰与其工艺之精,断非元以后所能仿佛。”把这几句的意思倒过来,大概就是:宋代的文化造就了宋代板刻之美。近人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陈氏是把天水一朝的文化,看作中国传统文化的极致。这个大判断确实大有道理。因为,宋代的历朝君主皆遵祖训,对士大夫阶层绝对优待和宽容,无疑地这种优待和宽容,造就了宋代精神文化的雍容优雅。而这影响到书籍的板刻形式上,或者说在板刻形式上的表现,便是后世所望尘莫及的考究和精致。因为有宋代士人的精神的从容,所以才有宋代的文化的发达;因为有宋代的文化的发达,所以才有兴致考究版本形式,使其精致到毫发无憾,造成一种空潜绝后的艺术妙品。明确地说起来,考究精致的宋代板刻,只是发达的宋代文化的副产品。
    反过来,书籍板刻的考究精致,又对读书人发生深刻的影响。从相对浅显的方面看,就是考究精致的版本,会增加读书人的阅读兴致和快乐。这在从前的学者也常有一致的描述。如清严可均书宋本《周书》后说:“古色古香,阅之爽心豁目。”(《铁桥漫稿》)叶昌炽《缘督庐日记》说:“纸白于玉,墨光如漆,字体仿欧阳信本,须眉毕现,奕奕有神,阅之心开目明。”所谓“心开目明”,所谓“爽心豁目”,无非都是说版本之美,会增添眼睛和心情的愉悦。而元赵孟跋宋本《文选》云:“霜月如雪,夜读阮嗣宗《咏怀》诗,九咽皆作清冷气,而是书玉楮银钩,若与镫月相映,助我清吟之兴不浅。”这几句话,把版本之美增加诗文的美感,真是做了绝妙的形容。依照道理诗文的好坏,自然是取决于文字的本身,赵氏的形容好像过头些了。其实不知这只是老实的读书经验。任何文字的好坏,不可避免要受书本美丑的影响,就好比佳人丽质亦有赖于衣裳,前人所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云云,原不过一句想当然的臆说而已。
    近代的学者对此有更深刻的观察和论述。他们注意到书籍的外在形式,不单单与版本的美丑雅俗有关,还较深地影响到我们的现实人生和社会文化。张元济在《致丁英桂书》中说:书之版框四周空白,”俱宜宽展,否则蹙紧眉头,令人一见烦恼”,“此与人生甚有关系”(见《张元济书札》)。这样强调书籍形式的文化意义,也许让人怀疑有些过甚其辞了,那么不妨把鲁迅、殷海光的意见来相印可。鲁迅曾在《忽然想到》里说:好书上下天地头都很宽,而近来中国排印的新书,则天地头大抵都很短,翻开书来满本密密层层的黑字,“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人们的精神也不免要被挤得狭小起来,而“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见《华盖集》)。殷海光在致弟子林毓生书里亦谓:在原则上,“书必须贵而且装璜高雅”,只有这样才显出知识的尊严;所以,他“不喜paperback(平装本)”,唯“字大,边宽,且价廉嘉惠寒士”者,才稍稍可以将就(见《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在殷氏看来,现代的知识分子“大量生产”是造乱,而平装本的因陋就简就是知识堕落。读过这些不无偏激却颇富意味的论说,再回过头来看板刻形式的文化意义,或许就能够体会得更加深刻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