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地图的影响可以说是历史学者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影响深刻,才能彰显出那些地图的重要意义。正面的影响当然是使中国人,包括在海外如菲律宾的中国人,还进而使日本人朝鲜人增加了新的地理知识。但也有人不相信这些知识是可靠的,起而加以辩驳,甚至明清之际的大学者王夫之也认为利氏的见识“狂”,遑论他人。这不但是受天下观之累,还因为对地球的形状,对地图的投影完全不明了的缘故。此书中编不但将正反两面的影响分析得相当透彻,还附带反驳了过去的一些低级的误解。 利氏的地图还有一点与中国的地图相似之处,那就是图上注记与说明文字极多,这些文字有些是为了补充地图描绘的不足,另一些则是序跋题识,说明地图编绘的动机与经过,这后一类文字很有史料价值。过去由于所见图版不清,这部分文字往往模糊不清,错录者不少,此次经过整理校勘,可以说是目前最完善的录文了,给研究者很大的便利。 然而遗憾的是,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只是中国人从天下观转为世界观的第一步。在踏出这一步以后不久,就停步不前了。清代康熙皇帝对于西方科学十分重视,清代也画了一些世界地图,但始终深宫秘锁,不但是一般人无由得知,即贵为部院大臣也无由得见。以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依然贫乏得可笑,从皇帝到群臣,大多不知道将要与我们开仗的那个蕞尔小夷口英咭唎是在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里。只有精明强干的林则徐不满于这个现状,力图想弄清楚世界地理现状,但他当时所能找到的国人写作的最好的世界知识书籍,竟然只是一部各国见闻杂记的《海录》而已。魏源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但是他著《海国图志》,反映的仍然是天下观的认识,只是把四夷放远了看,包括了远在七万里外的海国——英夷而已。因此《海国图志》一书就不包括中国,而只叙述众多“海国”——即新形势下的四夷——的地理。至于梁启超,要迟到清末从北京会试回粤,途经上海,买到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才知道世界有五大洲。嗟乎,由天下观改变之不易,益见利玛窦世界地图的意义,这岂不是《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值得一读的最好理由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