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各种势力、关系错综复杂。1930年的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长贾尔德称当时的上海“犯罪率居高不下”,鸦片买卖、赌博、生活方式的放纵、政治暗杀、抢劫……堪称罪恶基础上的天堂。但同时,上海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以及通商口岸,国民党要想在全国站稳脚跟,就必须让自己的势力深入上海。这样才有了国民党政府的改革,包括重组警察系统、设立专业化的警察、重申路权与司法权等等。国民政府雄心勃勃,甚至想要控制上海的每一个人。 但是警察国家化的改革很快就被大上海同化了,为了生存,当地的国家警察很快与地方上的势力勾结起来。警察甚至从一开始就与蒋介石设想的不一样,因为除了制服以外,警匪在那个时候实在看不出什么区别。上海最后一任“警察大佬”陆连奎后来投靠了日军,随即被杀。这不但宣告着国民党在上海警察制度的消亡,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宣告着国民党1927年至1937年间“黄金十年”的消亡。 这十年间的警察故事,不但牵连起国民政府黄金时期的上海影像,而且,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到国民政府组织机制的影子,甚至其统治在中国“速朽”的原因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