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为历史而历史?没那回事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何满子 参加讨论
世界上“为历史而历史”的事是没有的,正如“为艺术而艺术”是澹语一样。凡修史者和评史者都按自己的意图,按自己的和所属社会集团的现实利益着笔,有自己的倾向,有自己的价值观,最终是挟有本人和本集团的现实利害祸福的情结;当然也不得不顾公是公非和时代统治性的价值观,否则就会被讥为“秽史”和“悖论”了。要之,修史和论史都得为现实服务。宋朝司马光当主编,修了一部自战国至五代的编年通史,神宗赵顼毫不含糊地名之曰《资治通鉴》。“资治”者,借鉴历代权力者统治庶民的法术之谓。鉴古是为了知今和治今。
    前人常常夸大史籍的威力,当然也和手中不掌握实际权力的儒家自神其术有关,说什么“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什么“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贬,严于斧钺”之类的大话。事实是,几千年来乱臣贼子照样干他们所要干的活,而且一代坏过一代。权之所在,利之所在,物欲之所在,猛人干坏事从不眨眼。何况“赢家”们都料定,历史是会按照他们的需要编写出来的,至少一段时期内如此,何足惧哉!诚如鲁迅所说,一炮能轰走孙传芳,一首诗是毫不管用的。
    “资治”也好,将历史作为参照系,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也好,面对的都是现实。忽然议论某段历史,某个人物和事件,目的也在借古喻今,批判性的则是“讽今”。这也是从来皆然,十分正常的。
    可是有一段时候,“借古讽今”却曾是大逆不道的罪名。众所周知,吴晗、邓拓都是这条罪名上惹的祸,还有不少文人栽倒在这条罪名上。说来也怪,早于吴晗们栽倒在这条罪名上之前约十年,也有人“借古讽今”而毫不被追究。当胡风案发时,报上说胡风批评文学权力中心人物周扬、何其芳等人是“清君侧”,这分明是借西汉景帝时晁错故事的“借古讽今”,竟妄将人民领袖比作专制皇帝,可谓很不“正动”。鄙人正是在“扩大化”时期说了“清君侧”一语以专制君王比拟人民领袖为不妥,被定为“反党”言论之一而被“扩大化”进去的。同样是“借古讽今”,也有幸有不幸,世界真奇妙。
    幸而倒行逆施的年月毕竟过去了,人们的神经也已比较健全,不再那么心虚或病态的敏感了,借古喻今或讽今这一正常行为也不再犯忌了。既然读过几句历史书,又要想想事,现实中不少现象,遇机触缘便会想起历史上的某种色相,发发议论就要带到历史,人生批判也关联着历史批判,有时似乎比就事论事更多点姿趣,因此这些年来乐此不疲。
    有时,哪怕纯粹是谈古事,也常由今事引发,大抵是以谈历史来抒现实之慨。比如,1988年我作《魏晋清谈人物剪影》一组文字,是因为友人王元化办《新启蒙》丛刊,当时一位权威人士发话道:“现在只要奋力四化,还要什么启蒙?简直是清谈误国!”因此专门来论叙魏晋清谈,辨明误国并非由于清谈,而是国将误了,人们才议论纷纷,其中议论之玄远者便是“清谈”;并以清谈人物的事例为清谈雪诬。后又作《汉末清议人物剪影》,亦系感激于时事而作。这两组文字均收在《中古文人风采》一书中,纯是借史寄慨之作,字面上毫无指斥时事的踪迹,但有心人都能省察作者的命意,对普通读者也能提供一点历史信息和历史评价。
    但本集所收的文字,却都是历年来因议论现实而引征历史之作。或由说今而引古,或因论古而及现实世相,实际上只是谈今说古,而非借古讽今。即使少许篇章因话题敏感,说得吞吞吐吐,如今借古讽今也已无禁忌,自亦无妨。俚谚有“指桑骂槐”之说,如果这槐有可骂之道,指桑以骂之亦不为过,又何必避忌?故径以“桑槐谈片”命名。是为记。
    (本文为《桑槐谈片》题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