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六韬译注》前言(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唐书文 参加讨论
    这样《六韬》的成书年代大致可以推断为战国中(晚)期,《汉书·艺文志》注所列举的三种说法“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一、三两种都失之偏早,与内容不合。周显王时(前368-前321年)有点接近,也略嫌稍前,应更在其后。
    《六韬》的成书地域为太佁故里齐地当量没有疑问的。《文韬·六守》提出“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的说法,认为:“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这正是齐国特有的地方组织形式。《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管子·小匡》也说:“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硕)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咙,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士、农、工、商,都要使他们“群萃而州(畴)处”。这就是“大农、大工、大商”的由来。《文韬·大礼》记文王问“主位”、“主听”、“主明”,太公答语与《管子·九守》文字整段相同。现已不可知是《六韬》袭用了《管子》,还是《管子》袭用了《六韬》,但二书都是齐文化的产物,在成书过程中互有影响也是不足为奇的。从成书年代和成书地域来看,《六韬》应是稷下学士可能是姜姓后人之作。
    《六韬》不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前代兵书也有所借鉴,有所融汇。例如,《龙韬·论将》“将者,国之辅”的提法来源于《孙子兵法·谋攻》;《龙韬·立将》“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一段采自《尉缭子·武议》;《龙韬·将威》“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至“是将威之所行也”一段,从内容到文字都与《尉缭子·武议》大致相同;《犬韬·教战》“合一人教战,教成,合之十人”至“合之三军之众”一段,与《吴子·治兵》、《尉缭子·勒卒令》都大致相同。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巧合,而说明了《六韬》的作者对前代兵书有意识地参考借鉴。下了一番综合融汇的功夫。
    《六韬》的政治思想,对前代的儒、道、法各家也兼收并蓄。儒家发民贵君轻,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信罚必,《六韬》都加以吸收包容。它开宗明义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文韬·文师》),而且再三征重复这个论点(《武韬·发启》,又《顺启》);认为“为国之大务”,“爱民而已”(《文韬·国务》),又指出仁义道德之所在,“天下归之”(《文师》):这些都是儒家的思想。它又认为,“天下之人如流水”,“静之则清”,“天有常形,民有常生,与天下共其生,而天下静矣”;“天无为而成事,民无与而自富,此圣人之德也”(《武韬·文启》):这些是道家的思想。它还认为,“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文韬·赏罚》);“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龙韬·将威》):这些是法家的思想。《六韬》兼容性的特点,与战国中期以后齐国稷下学术繁荣,较早地进入诸子学说逐渐合流的趋势有关。
    《六韬》自西汉期即为人所重,东汉以后,颇为盛行。为人所乐道的如刘备临终遗诏,要刘禅所读书中即有《六韬》,称赞它“益人意智”;诸葛亮也曾将《六韬》与《申》、《韩》、《管子》等书手抄一遍。(均见《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可见它对想要“取天下”的人是很有用的。它与《三略》并称,以至于在汉语词汇中形成了“韬略”这个词。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六韬》:“兵家权谋之书也。元丰中以《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对问》颁行武学,号曰《七书》。”从宋神宗元丰年间始,《武经七书》成为武试的书。
    本书用四库全书作为底本,校之以金人施子美《武经七书讲义》、明代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清朝朱镛《武经七书汇解》。凡底本义有所龃龉,字有所厘正,皆出校语以明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