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后记(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陈伯海 参加讨论
    几年来的努力,写成十五个专题,大致贯彻了我所设定的方法论原则,即:从特定范畴与命题切入,通过追源溯流式的考察,弄清其本来涵义及演化脉络,再逐步提升到古今会通的理论观照点上来。这些专题虽远不足以包罗中国诗学的全部精粹,但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将方方面面的问题带动起来,且互相关联,有可能形成某种网络式结构。编排上,我把它们划为“情志”、“境象”、“言辞体式”三个层面,大体与中国诗歌艺术的“意-象-言”系统相应。当然,“意-象-言”作为一个整体,不容割裂,所以各篇之间亦常勾连交渗,难以厘清界限。各个专题之上有一篇总论性的导言,对中国诗学的精神特质作一鸟瞰式提挈;结语部分侧重在诗学传统推陈出新的估量,也是就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一点分疏。这便是书稿的基本构成。还须作交代的是,置于卷首的那篇文字,原是年代中期我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研讨中心一次发言稿,较早地体现了我本人对传统诗学的现代阐释的原则性思考,以其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故用为全书序说。其后我在不同场合之下还曾从不同角度就这个问题发表过一些看法,与前文可相互补充发明,现收入本本附录。另一篇有关王国维诗学观的评论亦附载于此,是因为据我看来,王氏实乃近代中国从事诗学传统出新工作的第一人,他的经验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本书稿的撰写,得到国家“十五”社科基金的资助。成书过程中,参阅了大量近人及今人的研究成果,获益良多,包括我在指导博士论文时与同学们相互切磋,亦常从中得到启发,无法一一注明,均阑入参考书目,以志勿忘。上海古籍出版社赵昌平先生热心促成书稿问世,出版社同人们付出辛勤劳动,一并申谢。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穷毕生之精力,果能稍有窥于学问之道也否,未敢期也,吁!
                                           陈伯海
                                  乙酉冬日记于沪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