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拙稿是在尽量吸收与参考马王堆帛书《周易》内容的基础上写成,而不是仅仅摘采前人对今本《周易》的现成注解。 拙稿《周易》古经白话解写出之后,我们总感到很不满意,特别是译文部分,基本上没有概括出《周易》古经卦爻辞蕴含的深意与韵味。深感有负于读者的冀盼。于是想借《周易》传文白话解的完成来弥补一下。当时先做《文言》的《乾》卦,试了几次,发现难度又很大。不但《文言》如此,《彖》、《象》、《系辞》皆然,其中有些文字所含的意义,虽反复思之,却总感无可名状,难以言喻,只可凭读者本人去意会,难以由笔者来言传,似乎妙就妙在不言之中!所以,对于《易传》来说,如同《周易》古经一样,还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易传》的注译完成后,虽又经两次修改,然因笔者能力所限,仍是一部“言不尽意”之作,切盼广大读者谅解,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指正意见,以便再版之际订正,此为我们首先要说明的第一点。 第二,《易传》对六十四卦的解释,有个别部分与《周易》古经原义不符,因为此书乃为《易传》作注释,故仍依《易传》文义释之。一些前人有争议、且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如《说卦》“参天两地而依数”,《系辞》“参伍以变,错综其数”等等,我们都试着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亦将先儒的一些主要观点详列于上,以便读者自己辨析。至于《易传》十篇的成文先后,近代人虽已定为非孔子所作,亦有人大体上作了简单的考辨,但尚无一个较为完整详细的排列顺序。既非孔子所作,那么,后学在进行整理时,《易传》十篇就必然有个完成先后问题。由于时间距今较久,而汉至宋以前,众口一词定为孔子所作,从先秦典籍中又很难找出结实的佐证,以确定每篇的先后,故我们只好从《易传》各篇的行文用语中,考证其先后,以质高明。但注译时仍按前人传统的先后顺序排列,未敢以个人管见,更动先儒之次序。 第三,在《周易古经白话解》中,笔者曾据《颐》卦之“观颐,自求口实”,“舍尔灵龟,观我朵颐”,“虎视眈眈,其欲(帛本作‘容’)逐逐”及“由颐,厉吉。利涉大川”等辞,考定这些卦爻辞乃是中国最早相面记录,而在《易传》中,这方面的内容有进一步的补证。如以卦象对人的貌相进行总结:《说卦》释《巽》卦:“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释《离》卦:“其于人也为大腹。”而《系辞》更通过言辞以判断归纳各种类型的人:“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由此而观之,《周易》经传中,可能确有中国古代相面术的记载,这一看法没有写入注文及总论中,补于此,但愿能引起学者的注意。 最后,需要再次说明的是:由于拙稿是针对初学者难于读通经传原文而发的,故译文尽量本着“信”、“达”、“雅”的原则,力争准确信实地用现代汉语译出《周易》经传原义,尽量体现原著风格与学术韵味。为此,有的经文凡是读者能看懂的,笔者就尽量不译或少译。然而,正如前文所述,作为最古的一部典籍来说,深入考证探索《周易》经传原义,当然是一件不易的事,但若将这些深奥经文化为浅出的现代汉语,那就往往更难!鉴于这种体会,那时我曾写过这样一幅联语: 经辞难于以言传 神韵自知当心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