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我们的设想,这项研究要改变由作者到作品的文学史研究的传统模式,将唐诗放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加以考察,兼顾诗选、诗歌理论批评和诗歌创作的通变,研究唐诗在不同时期的经典化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一、梳理唐诗流传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不同时期人们所编选的唐诗总集与别集,有关唐诗选熬的注释考辨,以及大量诗话著作里针对唐诗的理论批评等。从中发现唐诗流行的倾向性,把握唐诗传播的方式和过程。二、研究唐诗对后代著名诗人及创作风尚的影响,说明唐诗在诗歌创作中所起的典范作用,及其对中国诗学发展的影响。三、对唐诗接受史上的一些重要诗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探讨不同时期的人解读唐诗的具体方法和兴趣所在,及其对唐诗艺术特征的理解。说明不同时代的人对唐诗的接受与当时审美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关系。 对于一个刚进入这方面研究的年轻学子来说,提出这样的要求难免有些苛刻。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春青的研究工作做得相当出色,其《明代唐诗学》在答辩时,受到校内外专家一致好评,推荐为优秀博士论文。在吸收专家们的建议后,经过修改,现在该论文成为一本专著,将由久负盛名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先行出版。这是令人高兴的事。 在明代唐诗选本的梳理和论述方面,春青这本著作的资料工作做得相当扎实。各种唐诗选本的大量出现是明代唐诗学繁荣的标志,据孙琴安先生的《唐诗选本提要》统计,明人所辑的唐诗选本有216种,远远超过唐、五代、宋、元所辑数目(83种)的总和。根据孙先生著作提供的线索,春青不辞辛苦,多次到北京、南京和上海等地查阅资料,对现存的明代唐诗选本做到了心中有数,并以明代各种唐诗选本出现的先后为主线,编制了《明代唐诗学年表》。这就为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了可进一步开拓的论说空间。因为在此之前,有关明代唐诗学的研究渐成热点,已有一些优秀著作出版。如陈国球先生的《唐诗的传承──明代复古诗论研究》,朱易安先生的《唐诗学史论稿》,陈伯海先生的《唐诗学史稿》等,都是功力深厚的著作。要在明代唐诗学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取得发言权,必须往深里做,往细处做,这也是专题研究的要求。只有发掘出新的材料,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观点,才能杜绝无根的游谈,也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开拓。春青的这本著作是做到了这一点的。她对《唐诗品汇》和《唐诗正声》的深入研究,对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出现的唐诗选本热的分析,对明末的唐诗整理与唐诗学关系的探讨,都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而饶有新意。 明代是唐诗学的昌明时代。所谓“唐诗学”,指有关唐诗研究的学问,从唐代的唐人选唐诗开始,历经宋元,至明代进入了成熟时期。明人不论是在唐诗的编选辑佚、笺注考证等方面,还是在唐诗体派的界定、唐诗格调与神韵的辨析、唐诗创作技巧的总结等方面,都比前人要全面和深入得多。春青的这本著作,力图将明代唐诗选熬研究、明代唐诗理论批评研究和明人诗歌创作研究结合起来,全面彰显明代唐诗学的价值和意义。她以为明初的唐诗学与当时的诗坛风尚联系密切,唐诗选评里的注重“审音律之正变”,与创作中提倡“鸣国家气运之盛”相呼应,形成注重世运升降而提倡专主盛唐的风气。从以“格调”论唐诗,到逐渐走向以“神韵”、“性情”论唐诗,明人对唐诗的美学特质的揭示和重新阐释,是明代唐诗学的重要理论成就。明代的唐诗学与复古诗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唐诗学也是明代复古诗论的一部分,这集中体现在明人“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的观念上,他们对古体、近体诗体制特征的细致探讨,体现着明代唐诗学在体制讨论方面的具体成就。这些看法揭示了制约明代唐诗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是对明代唐诗学的理论总结。 作为专题研究论著,春青这本著作的出版,可视为唐诗传播与接受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这项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各种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一部资料翔实、视角新颖和有理论深度的唐诗接受史。力图贯通古今,展示历代的唐诗流传情况,说明唐诗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陶冶性灵和铸造人格的作用;然后上升到民族精神和诗性智慧的思想层面加以分析,全面总结唐诗对于审美文化和诗歌理论批评的经典意义,探讨唐诗作为民族心灵的语言艺术载体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永久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