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片言谁解黛玉心——赏读《林黛玉笔记》有感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易文网 黄亚卓 参加讨论
    在中国古典文学长廊里,林黛玉代表着一种美的经典,一种哀愁的符号。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倾其所爱,将太多完美的特质赋予黛玉,不仅让其貌若天仙,纯洁脱俗,而且使其冰雪聪明,才情超然,富有了太多诗意和理想的色彩。然而,过于完美的东西注定要存在着令人痛惜的缺憾。一段凄凉的身世,一副病弱的身躯,让黛玉所有美的一切在无声处凋零和毁灭。如柳絮漂泊而来,如落花无言地消逝。“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黛玉深锁的黛眉里掩藏着太多哀婉的情愫,飘洒的诗魂承载了无数难以释然的心结。二百多年来,黛玉的美丽和哀愁始终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更有读《红楼梦》而不能忘情者甘愿化身黛玉,直接记述和诠释她不为人知的丰富内心世界。这就是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喻血轮和他的《林黛玉笔记》。
    《林黛玉笔记》是一部假托林黛玉口吻的日记体小说。此书以林黛玉为中心,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记叙和描写了林黛玉从辞亲别乡到寄身于贾府后的所见所感,展示了她缠绵悱恻的情感世界和哀感顽艳的生命历程。语言清新流畅,浅近易懂,尤其心理描写细腻传神,真切感人,为清末民初文言爱情小说的代表作,在当时颇为畅销。
    为他人作笔记者,非把个体的内心体验完全融入主人公的灵魂深处,而不能作出扣人心弦之文字。《林黛玉笔记》的成功创作,正缘于作者喻血轮的“一往情深”。书前吴醒亚的叙称其“赋性多情,工愁善病,喜读《石头记》,每于无人处,辄自泪下。其一往情深,直欲为书中人担尽烦恼也。”多情善病的性情命运决定了他必然深深地倾心于书中的黛玉,以致有人戏之曰:“使子化身黛玉,宁有泪干时耶?”可以想见,喻血轮读《红楼梦》时必以黛玉自居,有关黛玉处,必用心读解,点滴记之,连缀成篇,竟致轰动文坛。
    在百花争艳的大观园女儿国里,林黛玉恰如天外惊鸿,神奇优雅地降临,她的诗性气质和悲剧性格决定了她很难向他人吐露心曲,就是面对宝玉这个唯一的知己,也往往深情款款,却欲言又止,代之以轻轻地洒泪。这一幕幕动人的经典情典,吸引着无数读者去揣测,去想像,试图洞彻黛玉的肺腑,解开其谜一样的心结。然而,读《林黛玉笔记》,你不用再费思量,如同在听一个真实的黛玉在娓娓地向你倾述,你会感到黛玉尘封已久的心扉在真诚地向你敞开。
    在黛玉充满悲剧色彩的短暂人生历程中,对其最构成致命打击的无疑是她无意间听得宝玉定婚的消息。《红楼梦》于此写道:“(黛玉)如同将身撂在大海里一般。思前想后,竟应了前日梦中之谶,千愁万恨,堆上心来。”其间的“千愁万恨”竟让后人评说不已。《林黛玉笔记》于此刻的黛玉心理作了一个颇为细致深刻的阐释:“嗟乎!余与宝玉少日光景,正如昨日事,耳鬓厮磨,如何契合?今则彼已营鸾凤新巢,余犹属飘零身世,抚今追昔,能不令人痛心?虽然,姻缘有定,又焉能强?余惟恨余命薄耳,讵能怨人哉!但余此心已许宝玉,决不能更抉而与之他人,自今以往,惟有一死耳。嗟乎!余思至此,余又不忍言。凡人孰不贪生而恶死?余今竟甘心一死以毕吾生,则余之可怜,直为世间第一。然吾不死,吾又不忍双眼眈眈,看人家成其美眷,则余又舍死无从。嗟乎!吾死必矣。殉情而死,其乐弥甚。吾今亦无所用其避讳,吾为宝玉而死,吾心甘矣。”吴醒亚对此评曰:“读之心酸欲绝,海角天涯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尽期。我欲为黛玉哭,更欲为天下古今不遇之佳人才子哭。”并认为黛玉“错认宝玉,至死不悟,冤哉!”其真切感人足以让人产生“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轰然共鸣。
    读清丽的笔记,品味精彩的点评,欣赏优美的插图,你俨然已读透黛玉玲珑剔透的心,并为其赤子般的纯真情感而震憾!
    一本《林黛玉笔记》,谱写出黛玉一曲缠绵悱恻的爱情悲歌,演绎了其哀感顽艳的生命历程。让我们于其中深切地感受她最终凄美的离去,领悟她木石前缘的不舍和无力回春的无奈,铭记她永远的纯美与坚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