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化老人金性尧去世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东方早报 石剑峰 参加讨论
    又一位文化老人辞世了。
    金性尧,这位年轻时便以笔名“文载道”立足于上世纪30年代末上海文坛的散文家,因为其在“考评历史,议论诗文”的学术成就,以后在学界被誉为“北季(羡林)、南金(性尧)”。前天(7月15日),这位文化老人因肺部感染去世,享年91岁。
    金性尧之女金文男昨天回忆说:“父亲晚年每天的生活主要是看书写作,每天坚持创作2000字以上,他常说,‘不写作,我就是个废物。’父亲一直写作到86岁,他多么想写一辈子,最后真的力不从心了。他是那个时代典型文人,生活简单,除了读书就是写作。”
    周氏兄弟的追随者
    在上世纪30年代末,金性尧是周氏兄弟的追随者,虽文风上偏向周作人,但金老自称更喜欢鲁迅。年轻时,金老与鲁迅先生有过书信往来,而这也得益于其夫人武桂芳(木圭)女士与许广平的密切往来。“其实我母亲文坛出道更早,但结婚之后出于家庭考虑淡出了文坛。”金文男回忆道。
    作为鲁迅的忠实追随者,仅23岁的金性尧在1939年1月发起并创办了著名的《鲁迅风》文学杂志,秉承鲁迅先生战斗的辛辣的杂文风格,郑振铎、王统照、恽逸群等都是杂志的主要撰稿者,杂志以刊小品、杂文、随笔、散文为主。而这份杂志居然由金老先生从组稿、阅稿、改稿、写稿,到跑印刷厂校对、发行等一人包揽。
    金老还是上海沦陷时期著名文学杂志《古今》的重要撰稿人,但也正由于这份杂志,让金老在之后几十年受了不少委屈。金老晚年回忆这段历史时说:“我当初被扣帽子是这样的:(一)沦陷时期的历史问题;(二)说过江青在‘蓝苹时期’的话。”但这段为《古今》撰稿的时期,也是金老杂文创作的一个高峰,1944年出版的《风土小记》是早期金老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其题材和风格相当大程度和周作人作品相似。“文体细腻,充满着感悟思考,把历史考据的方法运用到散文创作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善这样评价这部金老的代表作。
    晚年找回作家身份
    解放后,金老主要从事古籍图书编辑工作,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直工作到1979年退休,但在“文革”期间金老遭受比较大的冲击,“满满几墙的珍贵图书最后也散落殆尽。”但“文革”结束特别是退休之后,金老重返文坛,虽已年近六十,却焕发创作活力,先后完成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明诗三百首的校注出版。仅《唐诗三百首》,共发行近二百万册,成为一部唐诗注释的经典作品。“父亲在年近八旬之后还打算要校注《清诗三百首》,但实在精力不济,这是父亲生前最大的遗憾之一。”金文男说道。
    金老在上世纪90年代再次进入了散文创作的高潮,《伸脚录》、《不殇录》、《饮河录》等等,一直到2004年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闭关录》。“无论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风土小记》、《文抄》和《星屋小文》,还是晚年创作的大量随笔,金老始终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典雅文风。”北京鲁迅纪念馆馆长孙郁这样评价金老的随笔。
    而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高克勤看来,“金老以作家立足中国文坛,而后长期从事图书编辑出版工作,晚年则重新找回作家身份,直至80多岁笔耕不辍,实属不易。”
    评说
    陈子善:现当代杂文史上有其地位
    金老在中国现当代杂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孤岛时期,金老其实是比较激进的,时常借文抨击时政,但到了沦陷时期,由于环境变化主要回到周作人式的散文写作。金老是日伪杂志《古今》的主要撰稿人,有人就以此来攻击金老是个“落水文人”,但事实上当时他给几乎上海所有杂志撰稿,从他的作品上看他其实内心还是比较苦闷的,最多就是在那个年代走过一段弯路。
    我在八九十年代和金老有过交往,他是我的长辈,做人非常谦和。那个时候他已经有点耳背了,但每次在一起的时候都努力倾听我们的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和陆灏经常和金老这些文化老人定期一起聚会吃饭,但这些老人这几年都慢慢的离我们而去,现在非常怀念那一段时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