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15年前,我看到书中有一段文字颇有史实差误,曾怀着对杨先生及此书敬重的心情,在1992年5月2日《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国宝沉浮录〉献疑》的小文,指出过一些差错。遗憾的是,我看到十多年来此书一版再版,这些差误却一直没有纠正。现在,仍然出于对杨先生及此书的敬重之心,更出于对国宝的敬重之心,我就再写一次。 南宋末郑所翁(思肖)《墨兰图》,素笺本题七言诗,“所南翁”单款,卷后自题道:“丙午(可能是淳祐六年,乃早年之作;也可能为元大德十年之丙午,则属晚年,从邹奕诗中可以推知)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并有陆深、王育、烈哲、魏俊民、陈昱、郑元祐、释德钦、王冕、胡熙、殷天祐、邹奕、祝允明诸元明人诗题。入明为衲子、吴子鱼、王肯堂、张则之(孝思)诸家收藏,清初为宋荦珍秘。郑氏画兰,寓意殊深,诸家诗题中,多以为我灵均(屈原)之痛,而借技艺以寄托之。南宋末曾入文天祥幕,慷慨激昂,诚乃爱国之士。入元隐居不仕,不轻易为人作画,即画亦多“幽花问疏叶,孤生不成丛”,就在此“翛然数笔间,遗恨自无穷”。由于他作风影响所及,开元明兰花写意之先声。郑氏作品传世绝少,此卷画,作者诗书画三者荟萃于一卷之中,益以元明诸名家诗题,其珍贵可以概见!此卷为日人阿部房次郎所得,《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较详,可资参证。 这段话寥寥三百来字,差误却实在不少: 一、郑思肖自题的“丙午”,当然只可能是“元大德十年之丙午”,即1306年;绝不可能是淳祐六年(1246年)。试想,淳祐六年郑思肖只有虚龄六岁,就会画画了吗?即使会画,也不可能被当作宝贝保存下来吧?再说,即从所题单款“所南翁”看,六龄幼童也决不能自称为“翁”的。何况“思肖”、“所南”之名号,都是画家在宋亡之际才取的。此画作于郑氏晚年,乃历代鉴定者、题咏者所一致公认,绝无可疑。 二、“邹奕诗”,当为“韩奕诗”。原画所题诗,仅署名“奕”,清宫《石渠宝笈》定其人为邹奕。邹奕为元明之际人,字弘道,吴江人,有《吴樵集》。从邹奕生活年代及籍贯看,其人作为此诗题写者倒是可能的。但清·吴其贞《书画记》则著录为吴奕;清·顾复《平生壮观》则定为韩奕。今按,韩奕是。韩奕(1334~1406年),字公望,号蒙庵,苏州人。今存《韩山人诗集》(稿本,未刊),集中即有收此诗。 三、“陆深”,当为“陈深”。陆深为明代书法家,而此画除自题诗外,署名“深”者乃第一题诗人,随其后题跋者有多位元人,明人而题在元人之前绝无可能。从诗中内容看,可知其与郑氏相识,必是宋元时人,不会是明代的陆深。而且,清宫《石渠宝笈》亦定其人为陈深。再说,署名下所钤印章十分清晰,文字为“陈氏子微”。陈深(1260~1334年),字子微,号清全,别号宁极,苏州人,有《宁极斋集》。 四、在“烈哲”名下,漏了一位题诗者之名:“馀泽”。而且,清宫《石渠宝笈》亦记有其人。馀泽生平不详,仅从印章知其字(或号)天泉。 五、“殷天祐”,当为“段天祐”。而且,清宫《石渠宝笈》亦记其为段天祐。段氏汴(开封)人,生平不详,曾见其为赵孟《快雪帖》所作题跋等文字。元·宋显夫《燕石集》附录收有“国子助教汴人段天祐吉甫”二首诗。另,《元史》的《世祖本纪》及《吴元圭传》中提到一个建筑宫城的段天祐,未审是否此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