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眼中,史俊棠不是平庸之辈,思维的敏捷,干事的魄力,周密的组织能力和对文化的见地,在他身上汇聚成一种人格魅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出任乡镇企业宜兴紫砂二厂厂长。起步的艰难,恰恰成为他历练人生、施展才干的舞台。他和一般企业领导不同,别人盯住市场推销产品,他却四处寻觅人才,强化管理,聘请名家高手成立艺术工作室,按紫砂工艺“师徒相承”的规律,培养新人,提高产品质量,把一支游兵散勇的队伍,纳入艺术生产的轨道,于是,演出了“江东搬兵”、“暗渡陈仓” 的好戏。用人之道在于诚信,在他的感召下,徐汉棠、徐秀棠兄弟的跳槽加盟,众多有实力的紫砂艺人的汇集,使紫砂二厂羽翼渐渐丰满。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和江苏省作家协会、百花文艺出版社联合举办紫砂散文节。 当代中国一流名作家纷纷在弘扬紫砂文化的旗帜下聚会。这在紫砂长达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是前所未有的创举。紫砂的隽美,紫砂的韵味,紫砂的人文特征,都随着作家的生花妙笔不胫而走,紫砂二厂的名声也乘势而上。回过头来,再看紫砂文化史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得不佩服史俊棠目光的深远,善于把握机遇找准切人口的智慧。 往深处想,弘扬紫砂文化,是出自对文化敬畏的史俊棠内心的需要。 可以说,生于这方水土的史俊棠,就是用火与土烧铸的文化灵魂。他虽然不直接参与紫砂制作,但他对陶瓷、紫砂的过去、今天、未来所作的思考,莫不倾注他血肉相依的情感,成为他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形成他内心强大的驱动力,他要干一番事业。出身贫寒,时代局限,使他丧失求学深造的机会,但并不因此自卑自馁,学历并不等于水平、能力,书靠自己读,脑靠勤奋用,知识靠自己积累。他不在官场较劲,不在职位上钻营,却在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上孜孜以求,一有所悟,便挤出时间执笔成文,这既是他渴求文化的心路历程,又是他磨砺思想、抒发胸臆的真实记录。不故作高深,不矫揉为文,就在乎实朴素的行文中,你总会读到他语出惊人的发现,思辨周密的见解,读出他的智慧和逼人的锋芒。 出于对文化人的敬重和真心相待,史俊棠和一大批作家、艺术家、学者、教授、陶艺师结下了情缘。杯酒谈文,品茗说陶,砥砺切磋,敞襟抒怀,不可否认,这些人的人品、学养、见地、气质、追求,给了史俊棠有益的濡染和启迪。史俊棠重情重义,每次交往,都珍藏在心里,在文字中流露内心的激动和永远的怀念。 作为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是位有所至,情有所钟。按理说,这是个无权无钱的虚职,是个众人百姓难以协调的行当。哎,在史俊棠主持下却搞得有声有色!他团结一批有影响的陶艺家、紫砂家,编刊物、出书、筹办有国际影响的宜兴陶艺节,开展国内外的高层次学术交流,举办紫砂精品展,为一代宗师顾景舟及紫砂名家朱可心等举办纪念活动,举办紫砂新人新作评比活动,组织陶艺界出国考察交流,深入国内外著名的陶瓷产区学习先进的经验,南来北往,跨洋过海,行行重行行,马不停蹄,人不喘息。在他的履痕中,没有写异域的风光如何好,他乡的美食如何味,而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思考宜兴作为举世闻名的陶都应该怎么办。 “行行重行行”中,使我看到一个陶都赤子,在陶瓷、紫砂的长河中,拉着纤,扯着篷,撑着竹篙,呐喊着文化优美的号子在奋力拼搏! 史俊棠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