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发展与超越,首先集中在写意兼工的山水上。古人包括近代的徐素白的山水,以“工”、“巧”为特色,基本上遵循“刀刻线条挺拔光洁、形象准确精细”的原则,创造了清雅俊逸的高境界。而徐秉方融进时代审美情趣,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韵味和诗的意境,他的留青山水在“工”、“巧”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了国画写意的技法,创造出前无古人新境界。比如《云涛松涛》、《富春山水》和《水镜梦》三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云涛松涛》以写意营造朦胧感:远山朦胧,云雾朦胧,农舍朦胧,古松亦朦胧,而难就难在诸多的朦胧又各具特点:近山的朦胧在若隐若现,云雾的朦胧在时有时无,松涛之朦胧不仅朦胧之象,而且让人闻松涛滚滚的澎湃之声,这种以写意手法创造的朦胧意境,不仅是前无古人而且少见来者!《富春山水》之妙在于大山的留青营造:用留青之法营造远山、孤山易,古人亦有之,但营造占整个画面70%以上的大山就难了,弄不好就显得单调,而秉方运用写意兼工相结合的多变技法,把富春山刻得千变万化,神出鬼没。你瞧:他用竹青、竹肌之变化勾勒了山的千沟万壑,又用竹肌之红尽情地表现山中层林尽染,加之山水间的百鸟入林。这样,大山被雕刻得生气勃勃,气象万千,非但没有单调感,而且给人一种博大幽深的大境界。《水镜梦》的画面上,乳白竹青的山丘村落,衬托了偏深竹肌的广阔湖面,营造了夜色里月光下的气氛,微风吹过来,湖面波平如镜。小小帆船在湖上轻轻滑动。整个留青画面似梦境又似实景,既有诗的韵味,又具神秘色彩,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思和回味。 徐秉方的留青作品则多是由他自摄自画自刻而成的。比如传记中的《舟山一角》、《水镜梦》、《黄山晚霞》、《黄山松云》等多幅精品皆是独自创作的。有的是跋山涉水、亲自写生,然后移置到竹片上来的;有的则是先摄影再画出国画,最终进行刻制的。这种全部由自己原创且能达到大境界者,第一要有较高的书画功底;第二要有广播的知识;第三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并将三者相互融汇,打碎了重新组合,这在当今工艺美术界实属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也。徐秉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自他幼年之时,父亲就谆谆教导:“实践获得的知识最容易记忆”,“要在留青上取得高水平,必须在书画上下功夫”,这两句话成了徐秉方终身学艺的座右铭。他一方面以大自然为伴,饲养鸟类、金鱼,捕捉蟋蟀、蝈蝈,收集蜻蜓、蝉类标本,继后亲临名山大川,游历积累生活;另一方面访师拜友,潜心书画、美术理论研究。他喜画竹,平时对竹子的观察细致入微,对历代画竹大师的作品研读得更多。于是,他不仅对书法情有独钟,练笔不辍,而且他的墨竹话也达到相当成就,在南京、上海的展出中,受到行家的关注和好评。这说明,只有集书法、摄影、文学、工艺等多家于一身,才能在工艺美术的创作中,独树一帜,形成风格,从能工巧匠升华为真正的艺术大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