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俞明震及其《觚庵诗存》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新民晚报 聂世美 参加讨论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俞明震无疑是一位不应被忽略的名家。其诗精微淡远,清神独径,雕炼幽邃,盘郁苍凉。尤其是其陇上诸作,苍莽雄奇,精劲瑰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俞明震(1860-1918年),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人。至其曾祖俞世琦,乃寄籍顺天宛平。其父俞文葆,曾官湖南兴宁、东安知县,遂乔居善化(今属长沙市)。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俞明震进士及第,例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散馆,得授刑部主事。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赴台,委管全台营务。《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乃与唐景崧、邱逢甲等积极组织和领导台湾守军英勇抗日,并亲临前线,喋血饮弹,光荣负伤。为守卫宝岛台湾与日寇殊死奋战,血洒疆场,在中国近代诗人中,觚庵外当别无他人。
    台战兵败后,俞明震内渡厦门。戊戌变法时,又积极支持康、梁变法图强,参与陈宝箴在湖南推行的新政。变法失败后,由江苏候补道转任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成为鲁迅的老师。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曾满怀深情提及的那位坐着马车仍不忘看《时务报》及出《华盛顿论》考题的“新党”总办,其后在《日记》中又一再提及并于其逝世后敬献挽幛的“俞师”或“恪士”师,即为俞明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俞明震转任江西赣宁道;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次年署甘肃布政使;辛亥革命后,为民国平政院肃政使。不久,谢归故里。晚年乃寓居沪杭等地,终老村下,有《觚庵诗存》四卷传世。
    俞明震虽出身于仕宦之家,但思想开明。其《通天岩》诗有云:“豁蒙即治理,闭关皆弱民。”以为强国之道首在“新民”,必须开关与海外发达国家交流,让人民了解外部世界,以取法他国先进经验。为此,他不仅鼓励自己家族子弟如俞大维、俞大纯等远涉重洋,留学日本、欧美,而且在其任内选派、支持大批陆师学堂及附属矿路学堂的学生包括鲁迅及陈衡恪、陈寅恪兄弟等出国留学,为打造新型学校,培养革故鼎新、改天换地的新人居功至伟。此外,俞明震同情革命,曾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庇护过革命党人。当年轰动一时的沪上《苏报》一案,时为江苏候补道员的俞明震,虽奉命由南京赶赴上海查处,但他却故意向吴稚晖等泄露:“奉上官条款,来捕足下。但吾辈办事不可野蛮,有释足下意,愿足下善为谋。”(章太炎《复吴敬恒书》)而其弟子章士钊《苏报案始末记叙》文亦称:俞对革命学生“阳怒之而阴佐之,其情不为世人所知。”正由于他的有意庇护,“案犯”章士钊、吴稚晖、蔡元培等均得以逃脱。而章太炎、邹容均因执意欲以自己的流血感召青年,不愿避走,一被捕入狱,一投案自首。其实,还在俞明震任甘肃布政使时,他即以非凡勇气拯救过险被陕甘总督长庚以“大逆不道”罪名处死的革命党人、同盟会员王之佐。
    诚然,由于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道德的束缚影响,俞明震最终未能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引领时代风气的风流人物。这是时代的局限,我们难以去苛求他。相反,其人其诗,却更值得今人去深入研究。
    就诗之创作言,俞明震留下的近300首诗,可谓并不是以数量胜,而是以质量胜;不是以开宗立派胜,而是以创作个性的鲜明独特胜;不是以各体兼长、风格多变胜,而是以律体精深、古体雅健,托体简斋(陈与义)而追逼老杜胜。当代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钱仲联先生在其《梦苕庵诗话》中评论云:“觚庵诗于海藏(郑孝胥)、散原(陈三立)二派外,独出机杼,自成一宗。”而“度陇诸诗,高亢浏亮,海藏所谓'得杜味'者。”可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有关俞明震及其《觚庵诗存》的研究,仍未进入学界视野,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我们仍未给予他相应的历史地位。笔者深信,随着上海古籍出版社《觚庵诗存》的刊行问世,这一状况有望得到明显改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