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我的藏书与我的方言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文学报 褚半农 参加讨论
    我的藏书中,有不少看上去老古板气、甚至有眼破烂的旧书。我的三本小作是与吴(沪)方言有关,与我收藏的那些旧书有关,更与我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有关,我写的仍是我非常熟悉的内容。
    我的藏书中,有不少看上去老古板气、甚至有眼破烂的旧书。它们虽不是善本书、珍本书,但书中的内容却是我十分看重和需要的,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从旧书市场上淘来的吴(沪)方言资料书,也是我研究方言必须的宝贝。
    最近,我的《明清文学中的吴语词研究》一书出版了。有朋友问我,你的写作怎么转向了?因为我原本一直在上海乡土散文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些年中像个转为学术研究了,还连续出版了三本与吴(沪)方言有关的书,他还问我是不是想走作家学者化之路?这话言重了,在下不敢当。但作家必须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是通识,我的三本小作是与吴(沪)方言有关,与我收藏的那些旧书有关,更与我的生活经历、生活积累有关,我写的仍是我非常熟悉的内容。
    我出生并长期生活在上海乡下头,又从小当农民,底层生活使我来得熟悉当地方方面面的语言。14岁时,我便开始记日记,第二、三天的日记中就连续出现了好几个方言词语。有趣的是,我将这些方言词语一一加注,生怕别人看不懂似的。这种将方言词语加注的现象在以后的日记中时不时出现。最大胆的是,我根据读音,用义旁加声旁的方法,自造了一个方言“字”——“”(即普通话中的“畦”字。几十年后,我在他人记录的山歌中也看到了这个字),把它写进了日记,并加了一条长长的注,从读音到释义都有说明。以后我还收集了大量的当地俗语、谚语和歇后语等等,也只是感到这些语言活泼、新鲜、有趣味而随手记录了下来。只因文学创作的爱好,后来不停地采录,乐此不疲而越记越多。随着资料不断积累,我心头的吴(沪)语情结就像田里种植的庄稼,也一点点长起来了,平时也就注意收藏与方言有关的图书。以后在写作农村散文时,我就有意识地用了方言俗语。对吴(沪)语词的研究,缘于一个偶然的原因,那是在读了《金瓶梅词话》后,我对书中大量的吴语词极为敏感,觉着里面居然有那么多词语同我从小讲的、从小收集的一式一样。《金瓶梅》里的吴语词在我面前展开了一个新天地,我牵牛驾犁,来到了这块土地上。
    吴语文学这棵大树,历史上一直枝繁叶茂。它们中有些作品本来就是吴地作家写的,作品中天生有大量的方言语词。有的作者虽不是吴地人,但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吴地,作品中的人和事又同吴地有关,语言或多或少同吴语搭界也就不奇怪了。由于吴语词产生有个共同的农耕社会大背景,它们依附和存在的条件相同或相近,明清文学作品中相当数量的吴词语,也一直存在于上海西南乡下头方言中,有的至今还是当地方言中的常用词。就与一种方言的密切和熟悉程度而言,我有命运赐给我的优势。而当我有计划地研读明清吴语文学作品时,对里面的各类吴语词自然就极为敏感了,套用一句时髦闲话,对伊拉“我勿要忒熟悉喔”。自然,为了做好,我做了长长远远个案头工作,阅读原著,摘录卡片。介许多日脚里向,我把历年收藏来的明清时期中包括小说、话本、传奇、笔记、山歌、竹枝词,还有昆曲、弹词、东乡调等各类吴语作品,全部一一看过,作品总数达300多部,还不包括旁及的作品。整个过程,我觉着蛮有劲,特别阅读,那实在是一种享受,妙不可言,其乐无穷。当然,明清吴语词的研究,专家们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此我的研究定位在拾遗补阙,这条蹊径让我乐而忘返而有所得。复旦大学教授、博导、《汉语方言大词典》主编许宝华先生审阅拙稿后,给予肯定和鼓励,于是就有了这本新书,我的收藏、研究终于转化为了成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