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化先生的博雅是人尽皆知的。古人说“才、学、识,三者得一不易,而兼三尤难”。在我心目中,元化先生就是才学识三者兼有的通人,更何况在消费主义有席卷天下之势的时代,其难得不言而知。不过,我们尊敬他的恐怕更多的还是他永不停歇的真诚的思想。他以“为学不作媚时语”自励,但同时又紧紧地关注着时代,从来不标榜自己会做出什么超越时代的永恒的学问。因此就与那些亟亟于名利、趋风气而相率入于伪者绝缘。他说:“我是一个过渡时代的人物,自知不可能做出什么丰功伟业。但我仍黾勉以赴是为了什么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应做一点自己应该做的事,哪怕只是一点微末的贡献也不要紧,只要是真诚地去做,锲而不舍地去做就行了。……我赞成知识人在大众文化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意识,这样可以尽力去保证一个社会在发展中不至于产生太多的文化泡沫。”这些平实的话让我深深地感动。 元化先生自述一生思想有三变,都来自“自我的反思”。后面的两次,给学界留下的印痕更深。“新启蒙”所招致的已经不用多说,“启蒙反思”也并非毫无争议。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思想界乃至整个社会风尚有一个大的转折。其中的一个标志是激进主义的退潮或激进主义批判。原来意见比较一致的知识界,对于以“启蒙反思”为主题的激进主义批判,看法并不一致。有些人以为“启蒙反思”就注定是否定启蒙,而王元化先生却明确地将“启蒙反思”集中于批判“启蒙心态”。“启蒙心态”这个概念并不是先生最早提出的,但是与其他有些人含混地使用这个概念不同,王元化先生曾经很明确地澄清了其意义。他说:“我认为,今天仍需继承‘五四’的启蒙任务;但是‘五四’以来(不是‘五四’时才有的)的启蒙心态,却需要克服。我所说的启蒙心态是指对于人的力量和理性的能力过分的信赖。人的觉醒,人的尊严,人的力量,使人类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但是一旦人把自己的力量和理性的能力视为万能,以为可以无坚不摧,不会受到任何局限。而将它绝对化起来,那将会产生意识形态化的启蒙心态。”(《九十年代反思录》)所以,我以为,王先生的“启蒙反思”并不是肤浅的追随风尚潮流,也不是个人情绪化的诉求,而确实是经过有的放矢的理性反思。所以,尽管对于“启蒙运动”和“启蒙主义”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但是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元化先生的坦荡和真诚:他相信自己米寿之年所经历的生活和一切真诚的思想,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因为它们有更广泛的意义:“二十世纪知识人所做的和想的,都在中国有极充分的体现,以中国近代思想作反思的对象,有可能产生一些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命题。所以,二十世纪是思想的一笔财富。” 修辞立其诚。元化先生及其思考同样进入了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