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文学的本土体验 从文学的传播来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响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是超越一时一地的。但是从文学创作的层面来看,文学创作又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有人说莫言借鉴了马尔克斯。没有马尔克斯,莫言就没有自己的文学资源吗?莫言说过:“我如果无法深入进只能供我生长的土壤,我的根就无法发达、蓬松。如果继续迷恋长翅膀老头、坐床单升天之类细节,我就死了。”没有马尔克斯,莫言也能写出属于他自己的作品,来自于南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无法照搬到中国的土地上。同时莫言还说过,“我们无法去步马尔克斯的后尘,但向老祖父蒲松龄学点什么却是可以的也是可能的”。莫言从本土文学传统中汲取营养,书写出了这片苦难中国土地上孕育的乡野传奇与史诗。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浸染了属于自己的本土体验,本土的历史、文化、生活体验永远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源。在本土土壤上天然而自由地生长出来的莫言小说,并不是出自于对马尔克斯刻意的模仿,东西方魔幻现实主义的不期而遇,共同构筑了世界文学中充满魅力的魔幻风景。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很难想象没有马尔克斯的影响,莫言能否将红高粱里的乡野传奇化作整个民族的史诗,能否将高密儿女蓬勃的生命力与人性深处的“酒神”精神相勾连。没有马尔克斯等人的影响,莫言很难成为世界的莫言,可能只会是中国的莫言。 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中国文学在国外始终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根据《中华读书报》对中国文学在美国图书市场2008至2010年销售情况的分析,美国出版翻译的中文作品共29种,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仅19种。但这仅仅是中国文学的问题吗?西方的话剧、芭蕾在中国至今都很艰难。同样是话剧,中国人艺版的《洋麻将》与外国的版本相差很远,北京人艺演员的基本功、技巧都不错,但是始终无法达到别人的高度。同样的,外国人怎么模仿都无法演好京剧,无法掌握京剧的精髓。当年梅兰芳远赴美国演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真的是因为他们懂得发生在古老中国土地上的传奇故事吗,他们真的可以领会京剧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学神韵吗?沈从文认为梅兰芳在美国能够受欢迎,主要是因其身上所代表的“东方趣味”迎合了美国人对于中国风的想象。美国人诧异的是梅兰芳“美得如同一个中国古代花瓶或毛毯”。所以说,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本土出发,理解非本土化的文化。但是不同国家的文学互相交流和借鉴,并不意味着丧失了自己的本土性。曹禺话剧充满了浓厚的西方现代戏剧元素,郭沫若诗歌中跳跃着他不羁与自由的浪漫精神,张爱玲小说对人物心理入木三分的纯熟刻画,都扩展了文学的表现尺度,但我们能说这不是中国本土的作品吗?只要作品的文学底蕴与精神属于本土,无论采用何种表现手法与技巧,都立足于本土,终究要回到本土的立场上解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