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艺、文艺理论始终具有关注现实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传统促进了文艺的繁荣,也是文艺理论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条件。从诗歌功能的角度来看,孔子重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刘勰揭示了现实生活、时代变迁之于文艺的重要性:“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白居易也极为重视文艺反映现实的功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之后,这种传统从各个方面探索了文艺与现实之间良性互动的途径,经过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演变为一种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文艺、文论传统。这种传统不但具有深厚的文艺、文论、文化基础,还作为重要资源启迪、滋养了后世的文艺和文论。 近代以来,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成为中国的压倒性任务,文艺、文论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困境中,文艺勇于担当,自觉地承担起责任和使命,关注社会生活、揭露现实的黑暗、唤醒民族奋发精神、鼓舞民众战斗士气,为国家强盛、社会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一方面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文论在关注现实、激浊扬清、引领指导文艺发展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独特作用,并在吸收中国文论传统、国外文论经验的过程中继续探索、丰富了这个传统。“五四”以来的现代文艺、文论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与进步,在关注民众生活、民生疾苦、国民精神铸造、思想启蒙、健全人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在以“人生”为旨归的文艺作品和文论建构中,在现实主义文艺、文论的探索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中,文艺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过程,出现了诸如《创业史》等不少优秀作品。文论及时跟进,积极探索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也有一定的建树。同时,有的文论家还尝试吸收浪漫主义理论,提出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理论,并进行实践。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也重新起动了久违的现代性事业,文艺、文论都介入了这个宏大工程,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文艺、文论从反思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入手,清理了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文论界则从回归文学本体、审美本体的角度介入和呼唤文艺的独立性问题。文艺的社会性与现实的关系更加密切。“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反思文学”等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作品如井喷般涌现,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民众的基本要求,表现了人民走向未来的喜怒哀乐,有其合理性、必要性。与此同时,文艺政策也从“为政治服务”转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种背景下,文艺、文论开始面对现实,关注社会、民生,揭露和鞭挞虚假、阴暗、丑恶,追求真善美。随着一批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涌现,一系列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范畴、命题迅速出现并得到广泛的讨论,文论界重新审视、反思旧的现实主义文学观的局限,吸收新的思想资源来丰富现实主义文学及其理论,现实主义文论也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随着西方文艺、文论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引入,中国文论积极吸收和援引西方的文学本体论、形式主义文论、文学自律论等的思想。由此开始,文论重视审美性、本体性、自律性。后来,这种倾向愈演愈烈,尤其在某些先锋的文艺、文论中表现得非常极端、偏执,个人化、私人化倾向突出。实际上,当时的审美自律主要是一种姿态,其政治性正是通过审美、独立性的面目和方式表现出来的。进入90年代以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打破了计划经济及其思想上的束缚,引发了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等现代观念,成为迈向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也助涨了文学热衷于感官刺激、向钱看、追逐经济利益、刻意炒作等不良习气,成为诱导文学异化的重要因素,极大地削弱了文学的独立性。这时,有的文论家丧失了人文学者的基本立场,极端强调文艺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忽视或抹杀文艺的审美属性、价值和精神的引领作用,导致了社会现实和审美在文艺中的双重缺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人文精神讨论应运而生,重新提出了文艺的形而上的精神维度、文艺的审美救赎性和超越性,文艺的理性与感性的平衡问题,文艺的正能量等问题。正是关注现实,人文精神讨论和受此启发诞生的新理性精神文论,才重新呼唤重建人文精神维度的重要性,并试图影响当时的创作,也由此成为文论建设的新的亮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