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文明互鉴与遗产共享(3)

http://www.newdu.com 2018-07-04 《西北民族研究》 热依汗·卡德尔 参加讨论

    
    在维吾尔文学史上,艾里希尔·纳瓦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诗人与学者,他的成就甚至开创了整个突厥语文学的新时代。艾里希尔·纳瓦依(1441-1501)出生在阿富汗赫拉特一个维吾尔家庭,12 岁开始写诗,17 岁便享誉诗坛。他精通突厥语与波斯语,享有“双语诗人”美誉。他用波斯语写的诗,署名“帕尼”;用突厥语写的诗,署名“纳瓦依”。纳瓦依31 岁的时候在帖木儿王朝苏里坦·侯赛因·巴依喀拉执政时担任宰相,四年后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愤然辞官,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的作品很多,流传至今的有46,000 行的《四卷诗集》和52,000 行的《五卷诗》等30 多部文学、哲学、语言学著作。他不仅是维吾尔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而且是中亚察合台时期文学的先驱和领军人物。
    最能体现纳瓦依创作成就的是他的《五卷诗》,这是依据流行于中世纪中亚和东方的古典诗歌形式“海米赛”创作而成的。“海米塞”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有“五”、“五部”、“五卷”之意,始见于12 世纪波斯诗人尼扎米的《五卷诗》。一般要求有固定篇目的五部叙事长诗,依据规定的主题顺序构成。第一篇,哲理或劝谕性长诗;第二篇,英雄式爱情叙事长诗;第三篇,浪漫式爱情叙事长诗;第四篇,连环性爱情叙事长诗;第五篇,历史与幻想相结合的叙事长诗。由于这种体裁可以系统阐释诗人的思想,波斯、阿拉伯和突厥的诗人竞相模仿,形成“海米赛现象”。创作海米赛体诗歌要求创作者用新的思路和创作手法使用传统题材,不能因袭前人之作,因此对诗人的要求很高,是诗人艺术成就达到一定高度的表现。纳瓦依的《五卷诗》包括《正直者的惊愕》《帕尔哈德与西林》《莱丽和麦吉侬》《七星图》和《伊斯坎德尔城堡》。他的《五卷诗》被公认为中亚最负盛名的经典,在喀什噶尔、呼罗珊、撒马尔罕、赫拉特、布哈拉、费尔干纳、印度以及土耳其得到广泛传播。
    纳瓦依《五卷诗》中的许多作品深受口头叙事传统的滋养,在其极其久远的文学接受过程中,又从书面欣赏回归口头实践。在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欢庆活动中,许多民间弹唱歌手都喜欢演唱《帕尔哈德与西林》的片段。在纳瓦依的诗中,帕尔哈德被描写为中国王子,这位王子情绪始终低迷。父王希望消除帕尔哈德的苦闷,带他来到金库,帕尔哈德被一个装有亚历山大魔镜的小箱子所吸引。为了拿到箱子的钥匙,帕尔哈德需要经历一次惊险的旅行。于是他历经万险来到希腊,从苏格拉底手里拿到了钥匙。回家之后,帕尔哈德从魔镜里看到人们在疏通河道,并看到美丽的姑娘西林。帕尔哈德爱上了西林,踏上了寻找她的艰辛之路。当在亚美尼亚终于找到这位姑娘的时候,民间弹唱歌手唱道:
    温柔的话语从她的朱唇间轻吐/痴情的帕尔哈德立刻不省人事。
    她的美貌让他神魂颠倒呼吸加速/激动不安搅动着他脆弱的心房。
    帕尔哈德浑身不停地开始发抖/爱情的愁苦不知是否从此没有尽头。
    帕尔哈德与西林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并为维吾尔族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耳熟能详。纳瓦依作品中的许多人物的命运被人们津津乐道,人们不仅将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真人真事与纳瓦依塑造的人物进行对接,而且把纳瓦依融进民间故事之中,让纳瓦依成为智慧、善良、公正、忠贞、简朴的化身。在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以及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塔吉克等国家,民间弹唱歌手传唱着一首《纳瓦依与古丽》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纳瓦依一见钟情的姑娘古丽同时被国王看中,国王委托纳瓦依前去为他说媒。作为宰相的纳瓦依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无奈地去为国王求婚。爱着纳瓦依的古丽选择了死亡,而爱着古丽的纳瓦依发誓终身不娶,以坚守对古丽的爱情。
    纳瓦依品性善良,心态温和,真诚无私,慷慨助人,是道德的楷模。他写了许多爱情叙事诗,自己却孑身一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公益事业,把国王赏赐给他的土地捐给社会,并出资在上面兴建了行政大厅、经学院和医院。他还捐助许多艺术家和学者完成并出版他们的学术专著,为赫拉特的文化发展竭尽全力。他对社会的这些奉献,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最能体现纳瓦依真性情的是他的《四卷诗集》,[11]分“童年的奇趣”、“青年的异珍”、“中年的美质”、“老年的收益”四个章节:
    东方出来的月亮驱使我心灵的鸟儿/经常转向日出之国那边展翅飞翔(《四卷诗集·童年的奇趣》)
    令人毁灭的忧愁负担虽然使我佝偻腰弯/我却从她留下的足迹中找到生命的历程。(《四卷诗集·青年的异珍》)
    这是什么爱情,我的一切变成虚幻/仿佛闪电将我叹息之烟铺展在蓝天。(《四卷诗集·中年的美质》)
    尽管世界是这样美丽的花园/然而点缀的花儿却不会长久。(《四卷诗集·老年的收益》)
    纳瓦依把人生比作一个跌宕起伏的乐章,不同的声音和不同的节奏应和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人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诗人对人生的理解,并关照到了自己,通过纳瓦依的诗歌,人们仿佛在一瞬间感悟了人生爱与恨、生与死的真谛。
    《四卷诗集》以最适合抒情的双行格则勒诗体呈现。因充满激情和富于韵味,纳瓦依的格则勒诗被吸收进木卡姆,不仅成为最经典的唱词,而且被一代代传承下来。如十二木卡姆“乌孜哈勒”琼乃额曼的《序曲》唱道:
    我被折磨的生命,向往着癫狂的原野/我真想一举把生计和家园全部葬送。
    这残酷的世道将我变为尘埃灰土/莫让人们把我的尘埃当图蒂亚抹至眼中。
    我不想让栖身坟园的穷人察觉我陵前的烛光/火星飘落蔓延无疑会把一切用具焚毁断送。
    请别问我要去哪里,我早已身不由己/我把主宰自己的缰绳交给了厄运手中。[12]
    纳瓦依及其作品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通过大型音乐套曲木卡姆而得到更大的提升。木卡姆是流传在广义的西域地区的一种大型音乐套曲,在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都有流行。10 世纪以后经突厥著名哲人阿·法拉比(870-950 年)、伊本·西拿(980-1037 年)和纳瓦依的整理规范,木卡姆在突厥语民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维吾尔木卡姆别具特色。在16 世纪叶尔羌汗国阿曼尼沙汗的倾力组织下,收集整理和规范了十二木卡姆,形成了维吾尔木卡姆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的结构形制。琼乃额曼意为“大曲”,苍劲深沉,蕴蓄无穷;达斯坦意为“叙事组曲”,流畅欢快,抒情优美;麦西莱甫则载歌载舞,把演奏推向高潮。经过整理的木卡姆,兼备了诗、乐、舞而焕发了新的艺术魅力。其后,维吾尔文人和民间歌手又将大量的纳瓦依诗歌填入木卡姆进行演唱,极大提升了木卡姆的人文精神。
    维吾尔族木卡姆因地缘文化又可细分为喀什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等。其中哈密木卡姆以婉转抒情为特色,刀郎木卡姆以粗犷高亢为特色,它们表现了生存于两个不同自然环境中的维吾尔人对生命的不同感悟。正是因为维吾尔木卡姆承载了不同地区维吾尔人的人文情怀,2006 年,经国务院批准,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新疆民间,木卡姆演唱是麦西热甫聚会中的重要内容。麦西热甫维吾尔语意为“欢乐的聚会”,是维吾尔族民间流行的一种将歌舞、民间娱乐、聚餐融为一体的娱乐形式。一般情况下,麦西热甫由演奏木卡姆开场:
    心儿,欢欣吧,活力已注入你的躯体/抑郁的生命,欢喜吧,永恒的生机业已来临。[13]
    在一段欢乐的歌舞之后,人们沉寂下来,开始聆听朗诵者奉献的维吾尔族经典诗歌,多是优素福·哈斯·哈吉甫的哲理名言和纳瓦依的情歌,也有现当代诗人的作品。接下来是那些文采飞扬的诗人进行对诗比赛,再接下来是各种猜谜、说笑话和民间游戏活动,把聚会情绪再次推向高潮。另外,麦西热甫还承担调解一般的民间纠纷的作用,如无纠纷,则以象征性惩罚迟到者、行为不端者的道德教育方式收场。
    麦西热甫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维吾尔人对生活满怀希望,并期待生活更加美好的集体祝福。麦西热甫不仅凝聚了维吾尔民族,而且成为传播民族文化、激励民族斗志、提升幸福指数、规范道德行为的文化盛事。2006 年,“维吾尔刀郎麦西热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 年,“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包括新疆维吾尔族刀郎麦西热甫、维吾尔族却日库木麦西热甫、维吾尔族塔合麦西热甫、维吾尔族阔克麦西热甫,以扩展方式进入国家非遗名录。2010 年,麦西热甫被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项目简介中是这样概述的:麦西热甫(又译“麦西来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将歌唱、舞蹈和娱乐结合在一起的维吾尔木卡姆是此项活动中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麦西热甫既有法庭的作用,也是课堂,在这里司仪调解冲突,并且维持道德标准,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
    同样,木卡姆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受到空前关注,在教科文组织于2008 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阿塞拜疆木卡姆”(阿塞拜疆)、“伊拉克木卡姆”(伊拉克)、“沙士木卡姆音乐”(乌兹别克斯坦与塔吉克斯坦联合申报)也同样赫然在列。同源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的国家与民族中承载了共同的生命追求与情感需求,这些国家和民族通过共享而建立起彼此命运相依的紧密关系。人类文化遗产的共享,既表现了不同族群通过文化互鉴以和睦相处的需求,也表现了人类寻求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必然。正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可以说,完全封闭隔绝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完全拒绝借鉴他者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特别是在丝绸之路这条人类历史上持续影响力最大最长的商贸之路和文化之路上,充满了吐故纳新的文化交流,它在几千年的风雨中,不仅为沿途不同民族和国家带来新气象,更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无以伦比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一带一路”伟大倡议的实践中,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该充分结合维吾尔古典遗产在丝绸之路上的广泛影响力,弘扬其和谐与包容、多元与互鉴、浪漫与率真的文化品性,深入研究其历史积淀与现代张力,进而通过共同保护木卡姆、麦西热甫、诺鲁孜节等被多国、多民族所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对话和互动交流。尤其是应当加强古典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领域和跨学科研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在双边、区域、次区域以及国际层面的多重合作,在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形成合力,与相关国家在深层次上营造文明交流互鉴和遗产共享共赏的文化对话氛围,让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成为跨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的和谐之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