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重铸新时代文艺审美精神(2)

http://www.newdu.com 2018-06-26 文艺报 赵奎英 参加讨论

    天下胸怀与共同体审美精神
    新时代的文艺审美精神还应是一种胸怀天下的人类共同体审美精神,或称“共同体审美精神”。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一直在构建和发展自己全方位的“天下观”,“乾坤”、“万国”、“四海之内”等词语,都具有哲学的、政治的、空间地理或境界意义上的“天下”含义。在日常交流中,“天下”通常指高于国家的人类普遍存在和普遍利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的天下观时强时弱,这往往与国家政治、经济的盛衰强弱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家是国人与天下之间的一个中介,代表了一种力量和利益的边界,国力强盛,利益外溢,国人就会形成积极的开放型天下观,反之就会形成保守的内敛型天下观,正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虚弱的个体、民族和国家无法铸就一种雄壮的天下精神。中国文艺自《诗经》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起,就始终在以不同方式呼应着地理、政治、哲学、境界等各个维度上的天下观,这使得中国文艺能够拥有一种大视野、大胸怀,造就了那种虽有高低强弱却绵延不绝的“天下话语”和“天下精神”。
    近代以来,由于国力衰弱,受尽欺凌,中国文艺的天下观总体上呈保守的内敛型,每当述及天下,首先是着眼于中华民族如何自立,如何抵御外侮。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站起来了,但国家利益依然是以内生性为主,整个国家意识形态呈收缩和防御姿态。文艺方面虽然创作了一些讴歌国际主义的文艺作品,但数量很少,题材范围较窄,所表现的国际主义精神是基于国际支持和国际援助的共同斗争精神,是国内阶级斗争精神的延伸,带有意识形态的半封闭性。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现了改革开放,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以平等的方式融入世界,中国人的天下观变得积极活跃起来,在对外经济交往的同时开始关注、思考大洋彼岸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种由内敛型向开放型转变的天下观,由在境外拍摄的造成轰动效应的一些影视剧作品表现出来。
    进入新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造就了伟大的中国力量,这种力量在意识形态层面激荡出一种大国担当精神。大国担当精神首先表现为党和政府对中国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的高度责任感。近年来,一些纪实性文艺作品以基于这种理念的创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赞扬。如电视纪录片《大国工匠》《超级工程》等,它们气度恢弘,以精美的画面向世界展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所取得的科技成就,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一心一意搞建设所创造的中国发展模式的魅力。另一方面, 大国担当精神的核心表现是积极的开放型天下观,是与世界各国人民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报告指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并且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综观报告相关内容可以看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了全球治理、可持续发展、共同利益、生态体系、国际新秩序等要义,这一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把中国国家利益和人类命运、全球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中国古代的开放型天下观、当代生态文明观转化为一种新时代的大国担当精神与发展智慧。新时代文艺需要充分吸收这种精神和运用这种智慧,超越狭隘的孤立封闭的利益观和发展观,把个体、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发展与人类的发展作为一个共同体来看待,铸造一种具备新时代宏大视野的、积极开放的、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共同体审美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