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作家印象 >

韩松:想象力归来——迈入新时代的中国科幻

http://www.newdu.com 2018-06-08 时光幻象网 韩松 参加讨论

    二零一八年,是世界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诞生两百周年。历经两个世纪,科幻仍魅力依在,并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继续拓展它的影响,尤其在中国,科幻获得了新的资源和能量。近年来,西方一些学者也把目光投向中国,欲了解科幻在这片土地上的态势,甚至试图通过科幻,来一窥中国崛起的原因和趋势,以洞悉中国的未来走向。
    事实上,中国科幻已行过很长路程。如果从一九零四年第一部本土科幻小说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算起,到二零一八年,中国科幻已有一百一十四岁。在我看来,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高潮期。清末民初是第一次,其时,鲁迅、梁启超等人把科幻小说译介入中国,呼吁“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但这个过程旋即被战争动荡打断。一九四九年后,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现代工业体系,国家要赶英超美,科幻随之再度兴盛,但十年浩劫又将其打断。一九七八年,中国改革开放,向现代化进军,科幻重新蔚然成风,但在八十年代初期出现波折,跌入低谷,《人民日报》亦曾发文《“灰姑娘”为何隐退》,呼唤科幻归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现代化展现新的活力,科幻亦出现第四次高潮。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中国科幻愈发呈现繁荣图景。首先,是《三体》及一批优秀作品的问世。刘慈欣的《三体》于二零零六年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二零一零年成书出版,二零一五年获雨果奖,是亚洲人第一部获该奖的作品,目前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二零一六年,郝景芳凭《北京折叠》再夺雨果奖。据科幻研究者三丰统计,二零一七年中国出版二百三十多种科幻图书,其中本土原创图书一百一十余种,引进一百二十多种,再创新高。中国已堪称世界科幻大国。其次,作者队伍形成梯队。以“六零后”、“七零后”为主的“新生代”,到“八零后”、“九零后”为主的“更新代”,有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创作队伍,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作者,有不俗表现,逐渐成为创作的主力。第三,科幻开始成为一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受到重视和支持。二零一四年三月二十七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讲到,“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让我的头脑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二零一六年中国科幻大会并致辞,称“科普科幻工作者肩负着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使命”。二零一七年十月,九三学社中央组织科幻专场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出席并讲话,与会者讨论了科幻激发民族想象力、促进社会创新的作用。中国一些科技部门和大型企业亦邀请科幻作家作智囊,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出主意。二零一七年京东商城设立首届文学奖,其中包括科幻大奖,奖金二十万元。百度等知名企业亦对科幻活动进行赞助。科幻已成为中国年轻人的一种主要阅读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目前,在主要的大学里,都建立了科幻社团。中国科幻研究如火如荼,以南方科技大学吴岩教授为首,全国形成多个研究基地。科幻国际交流热烈,版权交易活跃,美英法意日等国竞相翻译中国科幻小说,并在大学开设中国科幻研究课程。
    中国科幻的繁荣,在我看来,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现代化进入新阶段。一般认为,科幻是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副产品,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伴生现象。它与实验科学、工业制造、电子信息等密切相关,反映科学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预示人类未来。从科幻的全球发展来看,它与大国崛起的进程是一致的。英法美日俄等国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伴随了科幻的热潮。中国如今也在经历这个过程。中国在二零一零年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中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出国旅行人数超过一亿,这一系列“现代化指标”,与中国科幻的热潮是呈正相关的。二是新人群的出现。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人,成为科幻爱好者的主力军,很大程度上,是“八零后”支撑起了当今中国科幻的繁荣。他们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分享到现代化成果、亲身体验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生活带来重大影响的人群,自身的知识结构、视野、兴趣也与前人有了很大不同。科幻这种反映科技、变革和未来的文学,很对他们的口味。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历史上不乏幻想精神,《天问》、《庄子》、《山海经》、《封神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都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宇宙和世界的丰富想象力。随着中国进入一个开放、稳定、创新和繁荣的新时代,想象力的归来是必然的。
    因此,中国科幻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现实变迁的一面镜子,也可以说,它就是中国梦的一个映射。如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全球现代化的一个组成,中国科幻也是世界科幻的一个部分,同时,它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并从中国源远流长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使它在世界科幻的版图上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并进一步与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紧密相连。
    根据吴岩教授在二零一六年的抽样调查研究,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科幻的创意创新热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繁荣的中国、崛起的中国、追梦的中国”。该类作品的创意主要集中在展现中国整体实力提高后,科技发展多方面的巨大进步。而这些进步会为民族和国家的未来、世界的美好明天创造了基础。二是“互联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未来”。此类创意特别关注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丰富的环境状态下,人类对现实的依存和关注度。虽然虚拟世界存在,但科幻作家更多关心被虚拟所对抗的真实世界的发展。三是“生物、医学与后人类的未来”。该主题特别肯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未来生活中的作用,对相关领域作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预想。特别是生物医学在产业方面的升级换代。作家们认为,后人类状况的出现,可能是下一个必须面对的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难题。四是“航天和航宇技术的未来”。科幻作家特别呼吁要重视非传统航天器的发展,关注航天医学的创新思路,要从长远的方面启动“天体工程”,要在近期特别关注新的太空政策规范下的自主航天活动。五是“未来的战争和武器”。集中于该热点的作品特别关注信息时代的所谓海陆空天之外的“第五战场”,关注颠覆性武器的可能出现。此外,要对未来战争的形态和战略思想作更多创新性反思。
    在这些主题之下,当代中国科幻作家对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更多的探索性思考,展望了科技革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的深远影响。这使得当代中国科幻进一步超越了早期的单纯“科普型”及“少儿型”模式。
    新时代中国科幻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社会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科幻反映的主题和内容仍是超前的。公众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文学品种蕴含的巨大潜力,对于科技革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也认知不足。这是造成科幻仍在边缘和小众徘徊的一个主要原因。二是科幻创作自身还欠缺精品。从二零一七年的本土原创作品来看,力作不多。十年过去了,仍没有出现像《三体》那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作品。科幻作者以业余创作为主,缺乏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打磨精品。他们的科学素质和文化修养也需要提高,尤其是在如何做到让科幻作品更能反映国家社会发展的火热实际方面,需要下更大功夫。三是科幻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目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真正达标的科幻电影,游戏产业还在起步。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雄心勃勃欲进军科幻领域,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缺乏科学和专业的论证规划,一些挂名“科幻产业园”的项目有名无实。
    但总的来看,中国新时代的“两步走”强国战略,尤其是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文化自信的确立,为科幻创作提供了新的巨大空间,如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科幻将进一步在提升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它自身也将实现其独有的审美和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