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写作有个主题:自然和生态,还有童年,说得更确切点,就是和童年有关的动植物。比如《枸橘》,就是写乡村野果的《野果记》中的一篇。 《野果记》这个主题的写作,从《虫虫》开始。关于《虫虫》的写作初衷,我在许多场合说过许多次,这里不妨再说一次:完全是一个偶然。2005年的某一天,一个非常平常的日子,平常到后来我再仔细回想的时候都想不起来具体是哪一天。我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去接放学的女儿回家,看着孤零零站在路边等候的女儿我很抱歉,就对女儿说:“对不起了闺女,爸爸工作太忙了,整天就像个推磨虫,忙得团团转。”大概是这样迟到的次数有点多,女儿都见怪不怪了,丝毫不介意,却对我说的推磨虫来了兴趣,回到家中还缠着我问:“爸爸,世界上真有你说的那种会推磨的虫子吗?”看着女儿一脸好奇的表情,我突然惊觉,以前离我们那么近的可爱的小生命们,已经远远地离开了现在孩子们的视野。在那一刻,我就有了把我们童年生活中相伴相随的那些可爱的生物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冲动,既算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也算是对过去那段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的追忆。 许多年以后,我还很感激那次和女儿不经意的聊天,正因为这个偶然事件,才让我原本很迷茫的写作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为孩子们写出一系列的有关自然、有关生态的儿童文学作品。 幸运的是,从已经完成的这个系列的部分作品来看,它们都受到了足够的重视,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比如,《虫虫》获得了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入选了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雀之灵》和《水精灵》除分别获得了全国孙犁散文奖和紫金山文学奖外,还共同入选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与兽为邻》获得了中国作家协会和江苏省作家协会的重点扶持;还有部分文章被设计成了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思考题……更让我感到欣慰并深受鼓舞的是,它们毫无例外地都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这个系列的作品,可以定位为儿童文学,更进一步,还可以定位为科学散文,或者博物学散文。从科普的角度来讲,我不是科学家,不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何准确地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不是我的强项,但是我有我的特长,比如文科背景、乡村生活的经历等。我可以扬长避短,在给孩子们讲述这种动物或者植物生物学特点的同时穿插一些与之相关的小故事或者民间传说,在特定的背景下,用拉家常讲故事的方法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进而引发他们的兴趣。讲授的知识不一定很专业,但是一定要很有趣,即使是浅尝辄止也没多大关系——这或许也是科普文章的另一种写法。毕竟,对于孩子们来说,兴趣比知识更为重要。我很希望我的作品能够引起孩子们对于大自然的兴趣,激发起他们主动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欲望——这是我所追求的一个小目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