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艺术点亮城市“会客厅”——“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8-06-08 人民日报 范迪安 参加讨论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入口字体设计及远处“海之梦”主题雕塑。
    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城市文化公园已成为一种新的时代需求。作为一种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态或模式的代表,文化公园的建设,可以在传统文化基因、地域文化资源、城市生态特色、城市当代形象等方面实现深度结合,优化提升公共文化空间品质,使之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坐落于泉州的大型“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便是很好的例证。
    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是列入“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也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饱含着古老与现代、包容与开放等文化特质。2015年,作为国务院批准的唯一的区域性国际艺术节,由文化部和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以“情系亚洲,逐梦海丝”为主题在泉州拉开序幕,“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同期举办。两节并举意在为“一带一路”搭建“文化走廊”,吸引相关国家和地区参与艺术交流,促进文明互鉴,共赢发展。对于一个具有优质文化资源的城市,如何以当代创新激活传统,打造开放交融型的“城市会客厅”,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中央美术学院受邀对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百崎湖畔一个市民休闲公园进行艺术提升,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提出将其建成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的建议和构想,得到文化部和泉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立足泉州,放眼世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盛况使人生发历史遐想,更产生未来愿景。“艺术公园”的建设,既要凸显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的贡献,又要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各国、各地区的文明创造与文化精华以及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的情怀。这对回眸历史、彰显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一个美丽中国,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的策划,建立在对“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各国艺术传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整体设计规划包括了园内的主雕塑、入口造型、媒体建筑与光艺术、园区导视系统和“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宣传片,然后分期实施渐次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设计、雕塑、建筑、规划等多学科协同创新的优势,探索大型社会文化艺术项目创作的新机制。根据规划,“亚洲园”用地面积1069亩,以互联互通、文化融合、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三大航线为文脉,全面挖掘并展现“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各国的历史、文明、艺术和生产生活风俗,用文化艺术的点、线、面构成公园的整体景观;用“移步换景”的空间结构形成引人入胜的感受层次;在表现形式上,通过雕塑、水景、建筑、媒体等艺术方式,呈现亚洲不同地域的艺术风貌,提供亚洲文化艺术的体验之旅;最重要的是紧紧把握“海上丝绸之路”这个文化主题,以“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前世今生”为统领,按照各地区艺术文化特色,引入名家大家作品,形成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四个文化片区。公园开园后,成为“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主题活动场地,更是为泉州市民开辟了一个向世界讲述“海上丝绸之路”故事的精神交往空间。
    在规划上,园区的主要景观布局为“一脉两湖三区五湾八景”。“一脉”是指公园内一条联系东西方向的生态景观脉;“两湖”为东区逐浪湖、西区海月湖,通过“浪”“海”之字形和字意,描绘景湖活力水形、追忆泉州海文景意;“三区”为形象展示区、休闲游憩区、健身活动区;“五湾”即沿环状湖岸设置的景观与休闲为一体的五个景观水湾——月蓝湾、观澜湾、追风湾、渔人湾和流霞湾;“八景”为月之岛、灯之港、帆之滨、舵之向、思之源、风之子、浪之花、绿之林。策划者和建设者共同追求的是,无论在地的主人还是踏访的客人,置身于这个堪称泉州城市“新会客厅”的公园中,感受的是有着泉州味道的“海丝”风情。
    定位为“艺术公园”,就要求园区内一步一景,每一景都是一件公共艺术,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段海康、公共艺术设计师赵国明率团队在落实项目定位上精深构思,反复推敲,从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入手,广泛收集研究“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料,提取典型元素,化为当代创意。在公园入口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吴帆专门设计了开放式的主题墙,“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石雕字体由中英文分别呈现,长数十米,高约两米。在中文字体上,不是选用已有的字体,而是专门设计成具有舒展和浪漫气息的海洋形态,仿若迎风飘展的丝带,表达出历史上“梯航万国”的长卷意境。段海康、赵国明创作的公园主雕“海之梦”是全园的主体形象,通体为白色钢结构,由一高一低两片帆叶组成,自底座向上高35米,既是公园内最高的建构物,更是一件体现“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大型公共艺术。雕塑以凹凸造型营造出实体和“虚空间”的结合,在长天流云和粼粼波光的衬映下,如梦似幻,生动诠释了“海上丝绸之路”从历史走来、向世界延伸的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番壮阔而丰富的景象,在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时,既要体现历史的真实,更要传达艺术的美感,作为公共艺术,尤其要提供观赏的参与性,为此,园区的大型雕塑、园林设计、艺术小品、功能建筑和导视系统各方面的单体创意与相互关系就需要构成“视觉的交响”。一组以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线索,长达百米、人物造型近百的群雕“丝路盛景”是“再现”的重点,群雕采用中国传统史诗叙事方式,选取典型“海上丝绸之路”元素和泉州符号,逐一展现人类对海洋的向往、昔日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景象以及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作品既强调雕塑本身的叙事性和感染力,又让观众可以接近甚至可以穿梭漫游于雕塑队列之中。由上海园林设计院主创设计的“水镜广场”在大理石铺设的宽阔广场上宛如一面明镜,将蓝天白云、红花绿树以及远处的帆影主雕悉数收映,镶嵌在地面的喷雾头喷射出水雾,雾气朦胧中,仿佛令人重返泉州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非凡场景。为了让公众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线路,还专门设计了“海丝漫步”石刻地图,标识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对称于“海之梦”帆影两侧的园林式大型艺术装置“山园”(“绿房子”)和一座采用泉州传统建筑材料建造的“梦窗”(“红房子”)。其中,“山园”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朱锫对一座普通的停建建筑改造而成,着意传达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体验,由一个个方正的矩形错落有致地组合而成,2000多平方米的垂直面和1000平方米的顶层,全部铺设了绿植,在格局上有天有地,小空间的隔断使其充满传统院落和楼阁之感,并通过“一窗一景”的设计方式来营造意境。“梦窗”由中国美术学院教师王欣担纲设计,融入了闽南建筑特色,在大墙上特别釆用了“出砖入石”的砌法,用砖石书写出山海画意,从颜色到结构均体现出闽南建筑的文化特质。两座各具特色的建筑相映成趣,透过它们公众既能感受自然风景,又能理解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吴帆结合主雕“海之梦”的造型和园区大门字体,为“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设计了整套标识系统及导视系统,现代简约的标识和导视牌也为园区增添了海洋文化的气息。青年导演李鹏飞牵头执行制作了公园主题宣传片。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常志刚组建的“媒体建筑和光艺术”创作团队完成了园区“光艺术”领域的相关设计,置于园区入口处的“媒体建筑”在白天呈现出海洋洋流和鱼群游弋的动态,夜晚时灯光亮丽,犹如片片滚动的海浪。
    中央美术学院有着多年对于“丝绸之路”艺术研究的传统和积淀,成立了“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将“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成果应用于“美丽中国”的文化建设,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的首期建设就是一次成功的实践。以“亚洲园”为开端,整个艺术公园还将开启后续建设,总规划用地面积达万亩之多,以期为文化名城泉州插上呼应历史、引领未来,建立友谊、对话世界的艺术之翼。随着“亚洲园”的落成,“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地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论坛”连续举办,“古泉州(刺桐)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等活动的展开,泉州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上将拥有更加充分的自信。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总策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