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8-05-01 中国作家网 吕南南陈泽清 参加讨论


    
    4月20-22日,“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暨文艺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联合主办。莫言的长兄管谟贤、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季红真、山东大学教授贺立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忠、武汉大学教授樊星、浙江师范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锟和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圣华,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山东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莫言研究会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会议,并提交论文30篇。与会专家们围绕“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李圣华教授首先肯定了本次大会的意义,他认为这次会议对推动莫言研究以及建立中国特色的批评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接着,王琨教授指出,这次会议是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志忠教授主持的“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与我校人文学院王洪岳教授主持的“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研究”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伸而来,此次会议也是首都师范大学与浙江师范大学在教学上长期良好合作的结果。最后,张志忠教授提出我们做当代文学研究一定要关注作家的批评,注意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张教授认为莫言的文论思想研究尚存在较大的开掘空间,并指出我们应该在较为丰富的批评谱系里面研究莫言。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围绕“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莫言与当代文学理论的构建”、“莫言与当代审美思潮的演变”等议题,先后进行了三场大会研讨和一场圆桌会议。
    一、莫言与诗学研究
    关于莫言的文论观,有学者提到其表达的形式、思想的特质、平民化的眼光和小说家的睿智,是一般的文学理论家所不具备的。首都师范大学张志忠教授在《故事·现代性·长篇小说·价值尺度——与顾彬论中国当代文学》中概括了顾彬的批评话语中讲故事落伍过时、先锋文学与现代性、中国和世界长篇小说都气数已尽等三个重要判断,进而提摄出他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依托的现代文学价值观,以及“逢莫(莫言)必反”的心结,并予以解析和批驳。张教授在文中澄清了一些基本的学术命题,为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教授在《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读王洪岳<精灵与鲸鱼:莫言与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研究>》中提出了“既是现代的,又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精辟论断,并提出了“莫学研究”一词,高教授认为莫言的价值在于,他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中国的。武汉大学樊星教授在《狂者的文论——读莫言的文论有感》中认为,一般的文学批评从文学出发、从史料出发,但对作家的批评常常从感受出发。他以莫言的一篇创作谈《天马行空》为例,强调莫言的文论是“狂者的文论”。在他看来,“天马行空”的狂放既是莫言的文学主张,也是他对文学想象力的诠释,更是他实践打破各种禁区的自觉意识。作为一个中国作家,莫言努力地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摄取“狂”的资源,在为我们所熟知的“温柔敦厚”“平和中正”之外,前有屈原后有魏晋风度、李贽等,莫言有意地继承和弘扬了“狂放”这种另类的传统。浙江师范大学王洪岳教授在《莫言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以莫言作品中的恐怖审美描写为例》一文中独辟蹊径地从文论和美学的角度观照莫言文学世界,又从莫言的文学作品中发现新的审美质素和审美类型。通过对莫言作品中的残酷、恐怖审美表现及其与戏谑、幽默的关系的梳理,他指出莫言创造了原先文学和美学观念中根本不可能有的审美类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莫言对美学的崭新贡献,极大地开拓了美学家们的思维视野和理论创造的空间。浙江师范大学李震副教授在《当代中国民族志小说中的热闹美学——以莫言小说为例》中用“热闹”这个中国式的传统美学词语替换了我们在谈论莫言时经常使用的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他指出莫言小说客观上营造了对当代中国的民族生存进行文学再现与反思的情境,在主题书写和话语运用等方面呈现出中国式的热闹审美趣味。当代中国文学中有一类具有民族志意味的文学类别,传递出民族的文化历史与心理性格,莫言小说可以被视为这类文学的特殊代表。讨论莫言小说中的热闹美学,有益于从本土化的视角定位莫言小说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
    二、莫言与文学批评
    与会专家学者从新视角对其作品进行评论和研究,运用新方法对莫言创作进行新阐释是会议的一大亮点。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彭宏在《莫言的体验式文学批评》中指出,莫言在诸多创作谈、访谈、演讲、随笔中阐明自己的文学观念,评价古今中外的其他作家、作品,并对某些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发声。从中可以发现,莫言的文学批评,刻意规避了政治话语、理论分析的模式,转而通过体验而非先验式、自在而非学院式的批评方式,努力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自身。沟通批评者和作者心灵世界、展现对复杂人性的深刻剖析、表现对故事、人物、语言、结构、想象力、个性化写作等的重视和追求是莫言体验式批评的应有之义。浙江师范大学付建舟教授在《莫言小说欲望叙事的文化阐释——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为例》一文中对莫言所擅长的欲望叙事进行了分析。付教授通过从欲望的理智化层面、情欲化层面、工具化层面、政治化层面、官商化层面的梳理抵达欲望的历史化层面,尤其是从女人的欲望化与被欲望化,到欲望的历史化与历史的欲望化。在他看来,高密东北乡20世纪的历史,可以分为欲望的自然化时期、欲望的政治化时期、欲望的官商化时期,展现出欲望化的历史观。陕西师范大学王西强副教授在《<生死疲劳>的“寄居叙事”与视角叠加》中就莫言的小说叙事进行了整体考察。他认为,在莫言小说叙事中有一类颇为独特的“物视角”,经历了从拟人化的“动物视角”到“人+物”的身份叠加而发展出“物形+人性+物性”的“视角叠加”的“寄居叙事”。这是一种莫言独创的既超越了卡夫卡开创的“异化”视角叙事和中国古典小说的志异志怪叙事传统,又不同于现代戏剧艺术“穿越”叙事的崭新的现代性叙事策略,这种叙事探索在叙事美学上所具有的高度的创新价值和意义。浙江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在《狂言诬言话“莫言”——以<蛙>和<生死疲劳>为例》中从《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小说的对读入手,指出两部小说的风格迥异某种程度上对应于作者针对现实的态度上的截然相反,尽管二者都借助再造或再现历史来展现故事。陕西师范大学马雪颖博士在《对<红高粱>中陌生化语言及其英译的研究与赏析》中通过对《红高粱》中陌生化语言的分析并与葛浩文英译本对照,分析葛浩文对《红高粱》中陌生化语言的翻译效果。江西财经大学张细珍博士在《莫言小说中的“莫言”》中探讨了莫言小说中“莫言”形象的叙述功能与美学效果。在中国传统白话小说中,叙述者从来不借用作者的真名或笔名;而在传统文言小说中,叙述者经常使用作者的名字;到五四时期,作者名字经常直接或间接出现在小说中。这是小说文类地位提升,作者个体意识觉醒的表征。随着现代派先锋小说实验的兴起,当代作家如马原、朱文等均将真名植入小说,莫言小说中也有不少将“莫言”之名植入其中。张博士主要以《酒国》和《生死疲劳》为例,发现作者塑造“莫言”的同时也被“莫言”塑造,“莫言”与作者戏谑、对话,产生“心口差”,以柔性的不可靠叙事建构历史话语的因果逻辑和道德刚性,从而裸露文字背面的历史真相,体现了莫言叙事伦理的自觉。
    三、莫言与世界文学
    本次研讨会将莫言置于世界文学视野中的研究成果颇丰,专家学者从莫言与本国同时期作家的比较,莫言与外国作家的比较,莫言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等多方面、多维度考察了莫言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中国海洋大学李萌羽教授的《身体的书写与性的隐喻——<喧哗与骚动>与<丰富肥臀>性伦理比较研究》一文从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视角出发,将莫言的《丰乳肥臀》与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进行比较,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性伦理环境、性僭越、性变态以及性伦理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探究两部小说中身体书写与作品主题意蕴之间的关系。后者是一种贵族文化模式,体现的是对女性贞洁维护的伦理价值观。而前者则着重表现封建父权文化对女性生殖的崇拜。在李教授看来,置身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二者,在性伦理取向上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性,但具有更为显著的差异性。浙江师范大学吴海庆教授的《莫言与路遥: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的两面》一文从两种对立的身体写作,两性关系的对比,两种对立的命运观,两种对立的话语态度,两种对立的人生意义等五个方面详析了莫言和路遥的不同书写方式。吴教授认为,莫言和路遥都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没有莫言,我们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丑陋,就会缺少自我批判的精神;没有路遥,我们将缺乏在平凡世界追求真相的信心和力量。浙江师范大学邹贤尧教授在《<红高粱>:从小说到影视的转译》中对《红高粱》这一文学文本与电影、电视剧等大众文化媒介的改编进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湖北文理学院陈晓燕副教授在《“真正的借鉴是不留痕迹的”——论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对福克纳<熊>的借鉴及莫言的本土化追求》中指出,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与福克纳的《熊》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两部作品在故事模式、人物设置、以及描写细节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不过,莫言虽沿用福克纳的人物设定、故事情节等,刻画的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形象,传达出的主题与中国传统文学一脉相承的特质。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莫言也得以一步步走向本土、扎根本土,逐渐形成自己的本土特色。这种不著痕迹却又蕴藏着激活、深化无限可能性的“借鉴”,也许正是莫言所期待的真正的“逃离”。浙江师范大学黄江苏副教授在《对“平庸之恶”的不同审视——莫言<蛙>与郑小驴<西洲曲>比较研究》中从“历史化”与“切片式”的文学处理方式,面对“平庸之恶”:虚假的忏悔与过激的报复,互相烛照的文学智慧等三个方面剖析了两代作家在文学处理方式上,在情感倾向和思想立场上的差异,彰显出不同的智慧与激情。湖北警官学院周文慧博士在《莫言与印象派绘画》中分析了莫言小说在对自然美的挖掘、对生命力量的歌唱、对人类孤独感的表现及遵循感觉创作等方面显示出与印象派画家精神的共鸣相通,在色彩的选择与运用、光的捕捉与表现、笔触的运用手法等方面所受西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可见一斑。“以诗入画”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莫言对印象派绘画技法的运用打通了文学与绘画的界限,同时也发展了诗画一体的文化传统。他用文字的形式表现了绘画用色彩、线条、构图反映的情感与生命体验,表现隐忍与张扬、现实与个人的对立,他用绚烂丰富的色彩表达对苍白单调生活的反抗。莫言对印象派的学习并不停留在表面的、浮光掠影式的临摹,而是从形式到内涵的多层次继承与转化,从艺术本体的学习借鉴升华为艺术哲学的多层面共融。嘉兴学院于红珍博士在《无边的现实主义——莫言、阎连科等创作谈》中梳理了莫言创作中与现实主义密切关联的一些概念,如魔幻现实主义、魔鬼现实主义、严酷现实主义、妖精现实主义和神实主义等,肯定了“现实主义”这一创作的基本原则。于博士借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国批评家罗杰•加洛蒂“无边的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意在言明,要用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莫言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此外,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从民间、原型、乡土等方面多角度探讨问题,使研讨的主题更加多元。山东财经大学王美春副教授在《诗论莫言构筑的地母传奇》中归纳了母亲形象,她认为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是对传统的母亲形象的颠覆,莫言作品中的“母亲”既是圣母,又是荡妇。莫言构筑的“地母”形象是美丽与丑陋、生育与毁灭、生长与衰亡、高雅与卑俗等的结合体。渤海大学刘广远教授在《阶级、人性及其他——从<故乡人事>说开去》中从莫言的新作《故乡人事》里的地主形象切入,探讨莫言关于阶级论的重新认识、关于人性的深度开掘以及杂揉式小说写法。在他看来,莫言的新作折射出了莫言对国民性、对当下社会更深刻的思考与批判。潍坊学院王万顺副教授在《莫言研究的创新路径》中考察了莫言研究历史以及现状,在此基础上抽绎出莫言研究的五条学术路径,充分展示了莫言研究的多维度、多层面、多视角以及新的学术增长点。山东大学王朱杰博士在《乡土主体的崛起与零散——以莫言笔下的“劳动”为考察中心》中以莫言为例,分析了莫言的乡土主体。他认为莫言的乡土主体有一种土生土长、实体般的浑然,其中看不到明晰的理性分层。如果说乡土主体的崛起集中体现于莫言对传统农民形象的塑造上,那么与之相对的由现代农民构成的乡土主体则呈现一种零散化的状态。首都师范大学顾江冰博士在《论莫言短篇小说的民间叙事风格》中从民间叙事中的反温情、追寻民间气味的踪迹、民间的朴素生态观三个方面来论述莫言短篇小说的民间叙事风格。山东理工大学张相宽博士在《考察“讲故事的人”的创作理念的一个视角——浅谈莫言小说中的荤故事及其审美意义》中提出,“讲故事的人”是莫言最为重要的创作理念,而荤故事在莫言的小说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东女子学院程春梅副教授在《莫言<等待摩西>的成长主题解析——兼论莫言创作时代弄潮儿人物谱系成长轨迹》中围绕着“成长”这一主题详尽地阐释了莫言短篇新作《等待摩西》,并梳理了从《红高粱》的余占鳌起至《等待摩西》的柳摩西等一系列形象各异的时代弄潮儿形象。曲阜师范大学李晓燕博士在《莫言笔下余占鳌形象创作原型探源》中分析了莫言在小说《红高粱家族》塑造的“我爷爷”余占鳌这一土匪英豪形象,肯定了莫言所开创的新时期英雄人物写作路向。武汉大学雷登辉博士在《论<檀香刑>的酷刑景观与身体政治》中认为,在福柯关于君主权力的框架下讨论《檀香刑》是回应小说酷刑争议的重要路径,由此出发,他对《檀香刑》的批判所指和美学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浙江师范大学俞敏华教授在《莫言创作对80年代文学潮流的“介入”与“疏离”》中指出,莫言话语的呈现方式,本身就是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潮流的作家、批评家们积极提倡和探索的,莫言的创作是这种探索的成果,并且这种成果超越了类特征的范畴,莫言从乡土言说的维度创造了自己的叙事逻辑。浙江师范大学王辽南副教授在《论莫言的创作奥秘》中认为“故乡”“苦难”和“救赎/拯救”是莫言创作的母题及奥秘。
    三场大会发言讨论结束后,还开设了专题圆桌会议,就陈晓燕博士的《文学故乡的多维建构——福克纳与莫言的故乡书写比较研究》与常凌博士的《消费与建构:大众文化视域下以莫言为中心的新世界文学研究》两部莫言研究书稿做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与会者们首先肯定了两位研究者的书稿,一致认为陈晓燕分析问题详实有据,学术做得规范,常凌的选题新颖,视野开阔。并就两部书稿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陈晓燕书稿中的问题主要在于比较的内容单一,缺乏时空观念及对宗教问题的研究;常凌书稿中的问题是没有聚焦莫言和新世纪文学,内容游离了主题。专家们建议陈晓燕对时空观及宗教观做更深入的思考,常凌则要将话题集中,以莫言为中心来谈文化现象。
    会后,张志忠教授对这次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他对本次会议有几个重要感触:1.类似莫言这样的优秀作家,他的可阐释性是丰富且无止境的,而且莫言也在不断地进行创作,提供新的作品和文学话语,这让我们对莫言研究的继续拓展和课题组项目的进行有了新的信心。2.经过团队近几年的开拓,我们的研究不断有新的观点出现,很多学者都有独到的建树,这将大力推动莫言研究。3.由于学科分工越来越细致化,彼此交流不多,这次会议也推动了现当代文学与文艺学及外国文学的学科交流,拓展了专家学者们的视野。通过这次会议的召开,与会学者从多角度对“莫言与当代文学批评及理论建设”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这将对当代莫言研究与当代文论建设的深入融合做出独特贡献。(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