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文学形象学与社会文化学的辩证法——评吴翔宇《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鲁迅形象”研究》

http://www.newdu.com 2018-04-25 文艺报 胡美 参加讨论


    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的言与行始终和20世纪中国的发展历程血肉相连。因而,对鲁迅形象的体认、想象和阐释必然勾联了动态文化语境下多元文学流派的聚合与疏离,成为审思现代中国的一面镜子。吴翔宇近期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鲁迅形象”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正是对此议题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吴著试图将鲁迅本体与鲁迅阐释融合起来,探讨历史与鲁迅形象变迁的联结互动关系,为研究鲁迅精神资源的承继与延传提供了全新的视野。
    鲁迅形象是在充满着争议的杂声中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公共形象的。正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陈独秀所言,“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对鲁迅形象的言说出现不同声音的根由在于阐释者的不同文化传统和立场。吴著从反思评判鲁迅形象的本质化入手,从被“误读”的鲁迅现象中梳理了两种路向:一是超世俗的神圣化,二是反神圣的世俗化。前者的结果是铸就了“大鲁迅”的形象,后者则是将其贬抑为“小鲁迅”的形象。这种概括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对鲁迅身份的单一政治认同,以政治的涨落来论定作家显然无法真正“回到鲁迅”,这种脱离文化语境的单向思维模式,必然会对变动的“鲁迅形象”缺乏整体观照,由此产生本质论和绝对论的误读也就不可避免。把握了鲁迅形象阐释中多元化的倾向,并有意识地将其置于现代中国复杂的文化语境中来考量,为科学而系统地重构鲁迅形象奠定了基础。
    一旦将鲁迅形象融入到20世纪中国的动态文化语境之中,鲁迅形象立刻充满了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元的张力。吴著将鲁迅形象的建构理解为“自塑”与“他塑”合力的结果。鲁迅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意识的现代作家,其形象的生成离不开鲁迅自我意识的外化,终其一生的文学活动能折射出切近鲁迅本体的形象。作者从鲁迅编选《鲁迅自选集》、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小说二集”作序、撰写《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作自叙传略》《鲁迅自传》等自传性文字等文学活动中,论析鲁迅言说自我的内在机制与精神立场。显然,鲁迅这种“反诸己”的做法如伊藤虎丸所说不是“向自己身外的强者寻求权威”,而是“从自己内侧寻求扭转的契机”。与此同时,“从旧营垒中来”,背负着古老传统鬼魂的鲁迅也始终以“首在审己”的姿态来谛视自我。通过“抉心自食”式的自我解剖,鲁迅看到了异己力量的强大和自我力量的局限,这即是他所体悟到的自我悲剧性的现实命运,即其所谓“看清了我自己”。除了鲁迅的自我形象言说之外,吴著还从他人的阐释、言说或想象着眼,对他塑造鲁迅形象的意图、过程与结果做深入的思考,在亲属的回忆、研究者著述、文学史著等鲁迅形象阐释的路径洞悉风云变幻的文化语境中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于是,在自塑与他塑的多维系统中,鲁迅反抗“被描写”与他人无休止的“描写”间的悖论就充分地彰显出来了,这也成了该著着力开掘和深入思考的重要内容。
    由于没有盲视20世纪中国动态文化场的内在作用,吴著将鲁迅形象的生成置于传播的社会化过程中予以考量,并将其视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知识生产资源,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循此逻辑,“学鲁迅”以及“批鲁迅”则从正面和侧面两个向度有效地制导了鲁迅形象的传播。由此,在鲁迅同时代和后人的不同阐释和理解的过程中丰富了鲁迅形象的文化内涵。在作者看来,现代传媒驱动了鲁迅形象的多元传播,而传播主体、路径、策略的差异也就生成了多样化的鲁迅形象。由此,鲁迅的讲演活动、为《新青年》等杂志撰稿、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等均进入了该著的视野之中,鲁迅与现代中国的新文化圈的关联也逐渐清晰,为“鲁迅形象”的知识化生产提供了公共空间。
    “鲁迅是谁?”瞿秋白的这一世纪之问原本并不成为一个问题。但在20世纪现代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鲁迅形象并非是固定的、同质性的,而是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不断被改写和更新的,单纯的进化和革命史观难以概括,并融入中国新文学的现代传统体系之中,其嬗变历程存在着变异、断裂和非延续性。吴著认为鲁迅形象大致经历了“启蒙先锋”、“左翼旗手”、“鲁迅方向”、“共产主义战士”、“寂寞精英”等嬗变历程,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从“经典化”到“再经典化”再到“去经典化”的过程。在这里,鲁迅形象与20世纪中国构成了一种相互关联的话语结构,即透过鲁迅形象的阐释链,折射和洞见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同时,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鲁迅形象阐释。
    对于鲁迅形象这一独特的文化存在,认可或疏离都在情理之中,因此,鲁迅形象的价值评判也成为题中应有之义。该著将毛泽东对鲁迅“方向”论视为鲁迅形象的认同与经典化的起点,这样一来,五四传统被整合于新民主主义的范畴之中。而此后《鲁迅全集》的出版、“鲁迅回忆”、“讲述鲁迅”、中小学教科书的编撰等方式都极大地促进了“鲁迅传统”的延传。但在这一过程中,也曾出现了“鲁迅神话”与“神化鲁迅”相互置换的现象,值得进一步反思。因为有了辩证的文化反思,吴著在论析鲁迅形象时没有简单地将其定为一尊,而是从历史的、审美的双重角度来切近鲁迅,试图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结构中找寻鲁迅形象的合理资源,又反思特定文化语境下鲁迅形象重构的话语实践。
    综上所述,《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鲁迅形象”研究》遵循了以“鲁迅形象”这一个案来反映“社会结构”的逻辑,在风云变幻的现代中国文化语境中来重新思考鲁迅形象被误读、被建构以及重构的精神历程。这种将文学形象学和社会文化学辩证融合的研究路径,充分地体现了在历史中来论析鲁迅的自觉意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