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学批评也应接地气(2)

http://www.newdu.com 2018-04-12 《文学评论》 刘跃进 参加讨论

    与此相关联,文学研究工作者如何成为作家的知音,处理好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文心雕龙·知音》说:“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前面说过,围绕《创业史》的争论,已经远远超越小说本身,还涉及创作者、研究者的关系问题。刘纳先生的文章,已经作古的柳青自然无法回答,但刘可风《柳青传》记载柳青对文学评论的看法,可以视为他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系统看法:“第一,向读者分析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技巧,这是很重要的工作。第二,受文学评论影响的主要是广大读者,其次是成千成万青年习作者。不受文学评论影响的是已经成熟的作家。对他们不准确的赞扬能引起他们的反感,不准确的批评,不能动摇他们的创作规划,却能做他们加强规划的参考资料。作家成熟与否,看他在政治思想、生活阅历和文学修养三者达到大体一致的较高水平。而无论怎样‘权威’的批评家,在生活阅历这方面,不能和作家相比的。所以对不准确的批评能采取评价的、警惕的态度,这是作家成熟的表现之一。第三,文学作品的艺术生命,由它本身决定,批评家的影响是暂时的。任何‘权威的批评家’,虚捏作品的成就或抹杀作品的成就,都是暂时的在读者和青年习作者中起影响。对文学作品最后的评断是时间的考验。好的作品,总是逐渐被人承认,越来越有光辉的。”他承认文学批评很有用,但是做好文学批评并不容易,要在政治思想、生活阅历和文学修养三个方面,都要有较高的水平,才能使自己的理论批评有深度,叫作家信服。什么叫有深度?还是得回到人民的立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3]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核心是广大农民,农民是否喜欢,是否支持,是柳青小说亟待回答的问题。他说:“我研究农民为什么劳苦?我研究他们怎么那么爱儿子和土地?”中国农民的苦难与艰辛,他们的精神状态,他们对劳动的热爱,他们的理想,他们力图为改变生活所做的一切努力,所有这些,都成为之后柳青小说反复书写的主题。而这些,脱离了农村实践的理论家,或者远离那个时代的研究者,未必能够有清醒深刻的体认。柳青坚持认为,文学批评、美学研究,必须结合艺术创作实践才会有说服力,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并无实际指导意义。
    建安时期的大文豪曹植《与杨德祖书》,就以知文自居,开展积极的文学批评工作。他说,世上大约只有孔子的《春秋》,弟子不能改动一个字。除此之外,所有的著述,都有修改的空间。他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关键是谁来品评修改,确有一定讲究。“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南威,古代美女。《战国策》载,晋平公得南威,三日不听朝。龙渊,宝剑名。作者这样写,无外乎是想说,只有南威这样的美女才能说得上美艳,只有龙渊这样的宝剑,才能谈得上锋利。还有一句话,作者没有说,即只有像作者这样懂得文章的人,才有资格品评文章。柳青亦有这种自信。他在给女儿刘可风写的一首诗中说:“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最具创造力的表现者,柳青的文学是温暖的,也是忧伤的,贯穿始终的,是坚强的品格。所以,他的作品,给人力量,让人产生崇高之感。这样的作品,“总是逐渐被人承认,越来越有光辉的”。今天,我们在柳青的家乡召开“新语境、新方法、新视野下的柳青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强调“新”字,就是因为柳青的创作,常读常新,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我们的文学批评,也应当与文学创作保持密切的知音关系,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释:
    [1]严家炎:《关于梁生宝形象》,《文学评论》1963年第3期。
    [2]刘纳:《写得怎样:关于作品的文学评价——重读〈创业史〉并以其为例》,《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