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硬派作家马笑泉

http://www.newdu.com 2018-04-09 文艺报 陈集益 参加讨论


    在我们中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硬派作家,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如果借用目前评论界的眼光,是不存在这么个派别的,因为大家已习惯把作家按“某〇后”归类,如同超市售货员因为“这都是瓶装液体”,把一瓶烈酒码放在红酒黄酒乃至酱油可乐中间,看上去还挺齐整。好在这个以十进制为单位的分类不是指10年有效期,而且货品的本质并没有被改变,也改变不了。所以我相信,硬派作家可能是存在的。比如马笑泉就是这类作家。他不仅仅在作品的文字表现上是硬朗的,平日里为人也是讲究风骨的。这就比较难得。
    我和马笑泉结识于2008年,那时他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八届高研班,在一个饭局上我们相互介绍,然后我见他没喝几杯就趴在桌上睡着了。这与我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得来的彪悍印象有些出入:他曾与谢宗玉、田耳、沈念、于怀岸一同入选“文学湘军五少将”,“少将”这英武的称谓很容易被人仰慕;而他之前发表的《愤怒青年》《江湖传说》《打铁打铁》等小说,不论是小说标题还是人物形象都让人联想到黑社会老大;作者怎么这么斯文,不胜酒力呢?直到2015年鲁院举办第二十八届高研班(深造班),我们成了同班同学。通过交往,我发现马笑泉是一个文如其人或者说人文合一的作家。
    首先在创作上,前面已经提到,他的文字风格是有硬度的。尤其早期作品,下笔狠,节奏快,情绪克制,如一记记短拳,不是朝着我们脆弱的鼻梁挥打过来,而是拳心朝上,对着我们的肋骨与下腹交接部位,嘭嘭嘭,打得又密集又隐蔽,我们忍受着拳头的冲击力,感受着作者出拳的酣畅淋漓,但是被打趴下却不见血。这是马笑泉作品的一个特点,虽然有着暴烈的一面,但不会满面流血。很多人都知道,我们这一代作家都曾被余华的《一九八六》《现实一种》震慑过,那是极其刺激的阅读体验,但是那感觉探究起来有点像看街头打架或者刑场看枪毙,我们是其中的看客。这主要在于余华小说的指射与我们的记忆构成不在同一时间段,而且那些暴力描写多少带有表演性。但是当时间推移到马笑泉这里,所谓的暴力已经化解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政治生活),它的源动力不仅来自“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的关系”,更多的是源自青春期荷尔蒙的作用。我们差不多是看着《少林寺》《上海滩》《古惑仔》及其他武侠或黑帮影视作品长大的,我们崇拜盖世武功,年轻人以练过几年武术或者模仿港片黑帮的派头为荣。所以,当暴力叙事与青春躁动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生命中雄浑的、原初的力量就萌生了,这就使得他的小说摒除了刻意的雕琢,有一种天然的硬朗。
    其次,马笑泉在小说创作的态度上,也体现了“硬”的一面。从选材、语言、细节、人物、构思,均力求章法严谨,逻辑周密,结构新颖。其“愤怒青年”系列小说,有的篇什采用电影蒙太奇手法,有的采用零度叙述,有的则打破现实和传奇的界限,或者采用多声部叙述。《银行档案》在文体上首创“档案体”小说,是继韩少功的“词典体”后小说形式探索的进一步。最近完成的《迷城》则用穿插式的叙述,回忆与在场兼行。这些小说除了文体方面的努力,在内容上更是体现了“硬碰硬”的精神。马笑泉是一个敢于直面当下处境、追求“内心与时代共振”的作家。对此,评论家贺绍俊有评价:“在作家圈里存在着一种政治恐惧症和政治淡漠症,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作家中表现更普遍……难得的是,马笑泉对政治却充满了热情,他乐于从政治的角度去观察世俗人生。那些患政治恐惧症和政治淡漠症的作家其实是对政治作了狭窄的理解,以为政治就是说权力场上的事情。政治自然离不开权力,但远比权力要复杂得多……《迷城》让我看到了一位成熟和沉稳的思想者和审美者。”——再看眼下,有多少作家业已陷入琐碎的、平庸的、小我的叙述里无力自拔。这倒不是说作家必须要去书写“时代”“人民”什么的,而是说他的内心是不是具有更大的情怀,来笼罩他所书写的那些日常的、细碎的故事。相比之下,我喜欢视野开阔、悲天悯人和具有精神向度的小说。
    另外,阅读马笑泉的小说会发现,他的小说几乎没有虎头蛇尾的疲软现象。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中、长篇小说胜过他的短篇小说的原因。当然,这个结论不是通读他的作品之后得出来的,多少有我的一厢情愿在里面——事实上,他新近发表的《轻功考》《宗师的死亡方式》等短篇我也喜欢——而是觉得,凭他下笔时充沛的元气,雄壮的气势,其实更适合搞中、长篇小说。他的文笔带有一种“透溢着荡气回肠的阳刚之美”(陈建功语),而且他又有让这力量持续到小说结束的耐心与定力。他本人曾坦言:“创作者也可以借助叙述技巧绕着走,比如说:留白。不过,有的留白是真留白,比如汪曾祺的小说留白,有的所谓留白实质上是回避叙事难度。但以我的经验,只要在关键节点回避一次,整部小说就会无可避免地弱下来。所以每当遇到叙述障碍,暂时攻不破,我宁愿停下不写也不愿绕过去。”看到这段文字时,我仿佛又看到马笑泉坐在鲁院大会议室里,一排评论家的对面,他作为学员代表之一就先锋文学遗产与评论家展开研讨时不卑不亢的样子。“我辈作家很快越过‘长兄’(指先锋作家),找到了‘父亲’,即西方自卡夫卡以来所开辟的现代派文学,并从他们那里领会到真谛:先锋首先意味着一种自由探索的精神……”
    我已经记不全鲁院老师为我们组织了多少次类似的研讨及思想的碰撞。班上的李浩、弋舟、黄孝阳、王十月、马笑泉、于晓威、东君等等,每次发言都很精彩,其中马笑泉的口才和思辨力有点出乎意外。因为我根据不知从哪儿得来的经验,觉得形象稳重有如拳师或者镖局掌门人的他,应该是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没想到他的发挥即便不能说班上第一,至少也能得第二。总之我与他在课下的交流多起来,渐渐发现我们的很多文学观点近似,比如对小说虚与实的看法,对如何在现实主义框架下创新的认识,对写黑暗写残酷的再反思,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都有点惺惺惜惺惺的意思吧,虽然我的作品比他少,但是好在作家与作家之间的交往不时兴把文学成就和作品目录贴在额头上,就像印第安人的酋长那般装扮——而是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与互补,所以,我自认为他也是读懂了我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