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复庄今乐府选》存本新考

http://www.newdu.com 2018-04-09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罗旭舟
    摘要:《复庄今乐府选》是清人姚燮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大型戏曲选集,且与姚氏名著《今乐考证》有着直接关系。然而,由于此书未经刊印,故学界对之认识尚存讹误。现据各处所藏《复庄今乐府选》状况,略作辨析,探讨该书存本状况、存本关系及流传收藏等相关信息,并对部分已有认识进行修正。
    关键词:《复庄今乐府选》 考辨 版本 存本
    《复庄今乐府选》是清姚燮(1805-1864)编辑的大型戏曲选集。姚燮,字梅伯,号野桥,晚号复庄,别署大梅山民、复道人等,浙江镇海人。姚氏此书汇集了从元至清的大量戏曲作品,尤其是“清院本”类,汇集了多部现已失传之传奇作品,因而该书一经发现,就被叹为“汇集元明清三朝之戏曲,以视臧氏《元曲选》、毛氏《六十种曲》,卷帙之富,奚止倍蓰”[1],“历来曲丛之最盛者”[2]。在戏曲研究领域,《复庄今乐府选》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大型戏曲集。
    近代之前对《复庄今乐府选》的记载,散见于方志、文集,如同治十三年(1874)蔡鸿鉴为《复庄骈俪文榷二集》作序,有云“今乐府选五百卷”,[3]又《光绪镇海县志》卷三十二“艺文下·集”载“《今乐府选》五百卷,藏本”[4]。另有《光绪诸暨县志》卷五十,于《经籍志·丁部下》载云:“《今乐府选》五百卷,国朝姚燮辑。”[5]近代以来,随着姚燮名著《今乐考证》的发现、刊行,学界对姚氏相关著作亦渐加关注,最早对《复庄今乐府选》进行较详介绍者,当为钱南扬先生的《姚复庄先生著述考》。稍后,郑振铎先生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论文《姚梅伯的〈今乐府选〉》[6],郑先生此文首次列出了在宁波抄得的《复庄今乐府选》细目,使学界得以窥见此曲集之规模。而直至20世纪60年代,周妙中先生在《江南访曲录要》一文中,才对此书有更详尽介绍。近期则有吴敢《〈今乐府选〉叙考》,徐永明《姚燮与〈复庄今乐府选〉》,骆兆平《探寻〈复庄今乐府选〉》,汪超宏《姚燮年谱》,对该书有了进一步考述。然而,由于其存本深藏各图书馆而未加刊布,不易得见,相对其兄弟篇《今乐考证》的研究,学界对《复庄今乐府选》的认识才刚刚开始,故诸多问题亟待厘清。
    一、《复庄今乐府选》的存本
     
    依《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复庄今乐府选》今存三处[7],分别是: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本),浙江省图书馆(以下简称浙图本),浙江宁波天一阁(以下简称天一阁本)。
    《复庄今乐府选》所收剧曲分为衢歌、弦索、杂剧、院本、散曲、耍词几大类别。以“大梅山馆集”蓝格稿纸抄录,半叶11行,行23字。体例统一,卷首标题名、作者、朝代、类别,底标“复庄今乐府选”,各叶版心顶格都再标示所选剧曲类别。稿本中间或有姚燮手批校语及跋文,校语、跋文处一般钤“复庄”朱文印。从版式上看,国图本、浙图本、天一阁本相同,为同一稿本散为三部无疑。
    (一)国图本
    国图藏《复庄今乐府选》2册,编号4959,第一册收无名氏院本《红玉簪》《醉西湖》两种,和元散曲张可久《小山小令上》。第二册收元散曲张可久《小山小令下》和乔梦符《乔氏小令》,实际分别为姚氏原稿本的第一百八十四册和第一百八十五册。
    (二)浙图本
    浙图收有《复庄今乐府选》110册,编号善328,《复庄今乐府选》入藏浙江图书馆时,浙图原馆长张宗祥先生曾据原书所附总目,细检原书,整理编写成《复庄今乐府选详目》,详目有张先生的跋语:“一九五四年夏,购得姚梅伯选抄乐府一百一十本,苦无细目,因为录此,原书凡百九十二册,今逸八十二册。”[8]周妙中先生在《江南访曲录要》一文中,亦对浙图所藏详加披露:“乌丝栏稿本,都一百九十二册,存一百一十册。”[9]周先生此记与张先生跋语足相印证。按张宗祥详目,浙图存本具体状况甚为清晰,吴敢、徐永明已有详细介绍,此不赘引。
                                                  
    
    
    (三)天一阁本
    1981年,周妙中先生在《江南访曲录要(二)》中对《复庄今乐府选》进行了补充考察,首次披露了浙江宁波天一阁藏有《复庄今乐府选》56册,但也明言“出差时间有限,来不及将稀见作品逐卷阅读”[10],可知其统计尚未及精准。此后,洪克夷[11]、魏明扬[12]、骆兆平[13]分别作了相关探考,多承周先生所说,但天一阁本的实况,比如精确的册数、各册所收具体出目、损佚情况,仍一直未得清晰揭示。近几年,随着天一阁对珍藏古籍善本的数字化扫描,已能方便见到天一阁本的全貌,此本天一阁编号t04950。
    
    1.天一阁本的存册
    笔者查阅后,对其存本状况进行了统计,见下表1(具体出目见附录)。
    表1 《复庄今乐府选》天一阁存本

天一阁存册

册数

第十一册至第二十四册

14

第四十一册至第四十七册

7

第四十九册至第五十册

2

第五十二册至第五十七册

6

第五十九册(缺末数叶)至第六十册

2

第六十一册

1

第六十三册(残一半)

1

第九十五册至第九十六册

2

第一百十四册至一百二十五册

12

第一百六十九册至一百七十六册

8

第一百九十一册散叶

——

第一百九十二册散叶

——

总计

55


    见上表,第六十三册收陈汝元《金莲记》,依《复庄今乐府选》体例,一剧分为两部分,一般标为“某剧上”和“某剧下”,分三部分,则标为“某剧上”、“某剧中”、“某剧下”,分为四部分以上,才标为“某剧一”、“某剧二”、“某剧三”……,此册仅存“金莲记一”、“金莲记二”两部分,显然,至少还有“金莲记三”、“金莲记四”部分缺失。另外,此册仅余三十叶,以《复庄今乐府选》各册平均篇幅大约都在六十叶以上看,此册应该缺损一半无疑。
    因第六十三册缺损严重,天一阁本实存有55册偏弱,而且,天一阁尚存有第一百九十一册、一百九十二册的一小部分散叶(见后文相关分析),此两册主体部分在浙图,所以未算为单独册,不计入总数。
    原先学界认为在天一阁收藏,而实际已佚失者计有:
    第十册,收郑廷玉剧作四种《忍字记》《后庭花》《楚昭公》《看钱奴》[14]。
    第四十八册,收汤显祖《牡丹亭》后部分。
    第五十一册,收郑若庸剧作二种《玉玦记》《绣襦记》。
    第五十八册,收沈璟《桃符记》和月榭主人《钗钏记》。
    徐永明曾指《玉玦记》《绣襦记》《桃符记》《钗钏记》四种已佚,但未明其所属册数[15],以如今天一阁本具体面貌,可明确为第五十一册和第五十八册。
    2.天一阁本的散叶探析
    以《复庄今乐府选》体例,各大部类皆按朝代先后排列剧曲,每类最末皆为“无名氏”作品,唯一例外的是“散曲”“耍词”两类,现存本皆无“无名氏”作品,这是很奇怪的现象。可能的情形是,末两类的“无名氏”部分已散佚。
    天一阁本有一册收有耍词19种,共15叶,收散曲6种,共4叶,未见浙图总目著录。但此册版式、抄录体例与其它各册相同:以“大梅山馆集”蓝格稿纸抄录,半叶十一行,行23字,卷首分别标:“谐胜耍词复庄今乐府选”,“春雪新声散曲复庄今乐府选”。《复庄今乐府选》各册版心最上都会标注所录曲文类别,诸如“杂剧”、“院本”等等。此数散叶版心最上分别标有“耍词”“散曲”,其所属类别确定无疑。此部分当是原稿第一百九十二册、第一百九十一册的散叶。
    散曲4叶,所收散曲几乎都可从清人文集中找到。首篇《醒世词》“罢罢耍耍花花”曲,清初褚人获《坚瓠集》丁集卷二“罢耍词”条录此曲文,并指为元人曲[16]。第二种《风花雪月吟》,清代乾隆间钱德苍编《解人颐》卷三“陶情集”已收有此曲[17]。第四、五种《天干谜词》《地支谜词》,褚人获《坚瓠集》甲集卷三“隐天干地支”条,已录两支曲,并指“天干曲”为民歌,而“地支曲”为其戏作[18]。《解人颐》卷五“消闷集”中亦收录两曲[19]。
    因而,此数曲,当是姚氏当是从前人著述中录出,因未明作者,归为无名氏部分。依姚氏编辑体例,无名氏作品皆列于各类最末。此4叶,当是姚氏认为的无名氏散曲,应为第一百九十一册散曲最末无名氏部分。此数曲大体还是按时代先后为序,《醒世词》为元人作,第三种《别情》曲,多指为王实甫小令,姚氏仍归此,可知其仍认为此曲属无名氏,但为元人作品无疑,故排于前;《天干谜词》《地支谜词》为清人作,故列于后,大体按元至清时序排列。
    浙图本总目中“耍词”部分仅存作者明确的两种,已令人疑其有缺,天一阁保有此部类的散叶,更证此点。
    耍词散叶末两曲【乡试·黄莺儿】【汤小眉集杭谚弦索乐府】圈点甚繁密,曲后有两行跋文:
    壬申十月初四日,又遭炊臼之悲,整顿家藏书籍,不意于故纸堆中得此,校读一过,惊心动魄,句句写我目前行乐,不禁破涕为笑,恐隔夜数亦无此切贴也。无我相居士偶评。
    今岁辛卯,棘闱已踏十次,未悉能幸获否,如再落孙山,断不复萌故态,作此无益之据矣。自行文山农识。
    两跋书于“乡试”曲后,当与跋语者乡试经历有关;两跋语笔迹相似,应为同一人所书。壬申为同治十一年(1872),“遭炊臼之悲”,指是年丧妻,乡试不举复遭丧妻,则题第一跋时至少年二十岁以上,辛卯为光绪十七年(1891),“棘闱已踏十次”,则书第二跋时至少年五十岁以上。此数跋语疑为姚燮次子姚景夔所批点。景夔字拊仲,号小复[20],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21],雅好词曲,著有《琴咏轩诗稿》。同治十一年(1872),景夔年33岁,光绪十七年(1891),年52岁,年齿恰与上述跋语分析的时间窗口相合。《四明清诗略续稿》记景夔仅为诸生[22],与此跋所言身份亦相合,“棘闱已踏十次”,皆未中举,倒推可知其早在同治三年(1864)即已参加乡试,而皆不中,故愤然在“乡试”曲后跋文明志。“耍词”倒数第二叶复有眉批“十科举人成百丁”,当亦是此叹。
    
    姚燮批点《复庄今乐府选》时,即咸丰元年(1851)至咸丰三年(1853)间,景夔尚未成年,姚燮此后直至亡故,十数年间,似未再批点此集。而姚燮过世后,景夔似有继承父志之举,从《复庄今乐府选》存册来看,同治十年(1871),第一百八十八册复有景夔批语[23]。景夔颇好词曲,其父在世之同治三年(1864),即曾批点《吟风阁杂剧》[24]。返观第一条跋文,则“整顿家藏书籍”,当是整顿乃父遗存书籍之举,光绪十七年(1891),十次乡试皆未中举的景夔下定决心“不复萌故态,作此无益之据”,当是自言不再追逐功名,故记语曲末以明其志耳。
    (四)逸册
    对于《复庄今乐府选》逸失24册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周妙中先生的《江南访曲录要(二)》[25],但周先生所算是仅就三处存册简单相加而得,共计168册(国图2册,浙图110册,天一阁56册),与总册数192册相减得出的结论,后来学界多承此说,但都未能对天一阁存本详加辨析。通过现在对三处存本重新统计,天一阁实存55册,而且,徐永明具体列出的24本逸册和所收剧目[26],也存在错误,其所指第一百七十六册,其实今存天一阁,去掉此种,再加上前述实已不存天一阁的第十册、第四十八两册,所以逸册实际有25册,详见下表2。故三处综合,《复庄今乐府选》现存167册,逸25册。
    表2 《复庄今乐府选》逸册

目前所知逸册

册数

第十册

1

第四十八册

1

第五十一册

1

第五十八册

1

第六十五册

1

第七十五册至第七十七册

3

第八十册

1

第八十九册至第九十二册

4

第一百二十九册至一百三十一册

3

第一百三十三册至一百三十七册

5

第一百三十九册

1

第一百四十五第一百四十六册

2

第一百四十九册

1

合计

25册


     
    二、台北所藏《复庄今乐府选》
     
    依现在学界认识,《复庄今乐府选》似仅存稿本,且是孤本,意即除前述三家藏所,别无所见。然而,台湾张棣华《善本剧曲经眼录》早已著录有《复庄今乐府选》16册[27](以下简称台北本),张氏此目虽出版甚早,但显然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吴敢、徐永明诸先生文章对之均未提及。此本现藏台北“国家图书馆”,题名“复庄今乐府选六十七卷”,索书号407.222 15181,有缩卷供查阅,初疑为大陆未藏逸册,然细加检阅,发现台北本16册63种竟与浙图本、天一阁本都有重复,略见下表3:
    表3 台北本与原稿本关系表

种数

台北本分册

剧曲名

原稿本分册

藏所

1


    第一册

迎銮新曲


    第一册


    浙图

2

康衢新乐府


    3

浙江迎銮词上

浙江迎銮词下

4


    第二册

太平乐事


    第二册


    浙图

5

万寿图


    6

西厢一


    第三册

西厢二


    第三册


    浙图

西厢三

西厢四

7


    第四册

汉宫秋


    第四册


    浙图

8

陈传高卧

9

黄粱梦

10

岳阳楼


    第五册


    浙图

11

青衫泪

12


    第五册

任风子

13

荐福碑

14

窦娥冤

15

中秋切鲙

16

鲁斋郎


    第六册


    浙图

17


    第六册

玉镜台

18

蝴蝶梦

19

救风尘

20

谢天香

21

金线池


    第七册


    浙图

22

墙头马上

23


    第七册

梧桐雨

24

两世姻缘

25

金钱记

26

扬州梦


    第八册


    浙图

27

风花雪月

28


    第八册

东坡梦

29

玉壶春

30

老生儿

31

生金阁


    第九册


    浙图

32

第八册

丽春堂

33


    第九册

倩女离魂

34

王粲登楼

35

㑳梅香


    第十册


    佚

36

忍字记

37


    第十册

后庭花

38

楚昭公

39

看钱奴


    第十一册


    天一阁

40


    第十一册

范张鸡黍

41

留鞋记

42

度柳翠

43

张生煮海


    第十二册


    天一阁

44


    第十二册

罗李郎

45

薛仁贵

46

合汗衫

47

秋胡戏妻

48

曲江池

49


    第十三册

魔合罗


    第十三册


    天一阁

50

酷寒亭

51

潇湘雨

52

东堂老

53


    第十四册

赵礼让肥

54

柳毅传书


    第十四册


    天一阁

55

气英布

56

单鞭夺槊

57


    第十五册

竹叶舟

58

风光好

59

赵氏孤儿


    第十五册


    天一阁

60

第九册

黑旋风

61

第八册

铁拐李

62


    第十六册

儿女团圆


    第十六册


    天一阁

63

灰阑记

64

救孝子

65

燕青搏鱼


    从版式上看,台北本用纸为“大梅山馆集”黑格稿纸,半叶10行(见图5),与大陆各藏本均不相同,大陆各藏本均为“大梅山馆集”蓝格稿纸抄录,半叶11行,抄录字迹亦不相类。显然,台北本与大陆存本并非同一钞本系统。
    
    参表3,台北本仅录衢歌、弦索、杂剧三类,抄录的剧曲不超出姚氏原稿本前16册的内容。台北本总体抄录整洁,但也有几个值得注意的批注。一是其第二册衢歌选柳山居士《太平乐事》,第十五叶录第八出《日本灯词》,页目有批语云:“日本番语,难以句读,以旧本未点,亦如之。”(见图6)
    
    第四册杂剧选马致远《青衫泪》,其第十五叶贴有浮签云:“原本欠三字须补正。”所指为钞本中【川拨棹】曲一句“咱是□□□撇得我孤孤另另难存济。”打□处钞本留白(见图7)。浙图藏姚氏原稿本此处亦留白,有眉批“须寻完本补正”,可知台北本此处浮签所云“原本”,当指姚氏原稿本,前一批注所言“旧本”,亦当指姚氏原稿本。
    
    台北本以“旧本”“原本”指称姚燮原稿本,可知台北本只是一个姚氏原稿本的过录本。过录者当是姚氏后人,或姚氏书稿的收藏家。从台北本使用姚氏大梅山馆集稿纸来看,姚氏后人抄录的可能性更大。姚燮过世后,其子姚景夔批点戏曲,尚能继用其父“复庄”朱文印[28],则其延用大梅山馆集稿纸过录剧曲,当属易事。
    孙崇涛先生曾指台北本卷首有总目残页[29],事实是,台北本卷首并非总目,而仅有台北本16册所选剧曲的简目,且此目与正文抄录字体一致,乃是与正文一并抄录。台北本目录与正文抄录字体的一致性,显示出此本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即台北本并非是一套大型曲集稿本的孑遗。如果台北本原属不同于大陆所藏《复庄今乐府选》蓝格稿本的另一稿本系统,相较于整部书的巨大规模,则不论是在目录还是在正文方面,都会体现出一种缺损性(如前述三种原稿存本),但这种“缺损性”却正是台北本所缺少的。因此,从这一角度亦可以推断,台北本只是对《复庄今乐府选》蓝格稿本的部分抄录,它所体现出的相对整洁,正体现了其过录本的属性。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国图本、浙图本、天一阁本除稿纸为姚氏大梅山馆集稿纸外,正文中多少有都姚氏本人校改的旁批和“复庄”朱文印可以明证,而台北本除了稿纸显示其出于姚氏之外,并无其他任何特征显示其与姚燮有任何直接关系。推测可能的情形是,姚氏后人或者后世藏家出于保存文献的目的,选用留存的“大梅山馆集”黑格稿纸,过录了一部分姚氏蓝格原稿本。
    当然,台北本虽非姚氏原稿,但从文献保存角度来看,却正好弥补了原稿的缺失。郑廷玉杂剧三种《后庭花》《楚昭公》《看钱奴》,天一阁本与浙图本中俱已不存,台北本第十册对三剧都有过录,我们仍然可以借助台北本探究姚燮对三剧的辑录态度。同时,台北本从姚氏原稿本第一册一直抄录到第十六册,虽然有跳过部分剧目,但大体顺序还是遵从姚氏原稿本的体系,显然,此本抄录时间当在《复庄今乐府选》原稿本拆分流入后世各藏家之前,其相对于姚氏稿本的参照意义自不待言。
    周妙中先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访书时,曾于苏州市文物保管委员会见得浙图所缺的《复庄今乐府选》十九种剧本[30],而这十九种与天一阁本是有重复的,十几年后周先生又记到:“前次南下访曲,在苏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见到的《复庄今乐府选》中的十九种元人杂剧全部包括在天一阁藏本之中,经过这十八年时间,已回忆不清二者抄本是否完全相同。如果完全相同,则是这部分也被现藏天一阁的五十六册的旧主人得去,不然,便是另有人抄录了一部分。”[31]可见周先生也认为《复庄今乐府选》存有不同的钞本。上世纪六十年代苏州的这十九种存本今归何处,尚存疑问,但有一个巧合却似乎可以猜想:此处所说苏州所见十九种剧目,依姚氏原稿本总目,则刚好是紧接台北本16册剧目之后,或许后人对于姚燮原稿本的过录还不止于此16册,且留待新的发现去加以印证。
    要之,姚燮生前辑录而成的曲选巨著《复庄今乐府选》,一直处于批点、改动之中,至其亡故,尚未最终完成。姚燮次子姚景夔有继承父志继加编校之举,但可惜终未得功成,仅批点了部分剧曲,并过录了部分册次。姚氏原稿本后被拆分,现分藏于国图、浙图、天一阁,台北本乃是原稿本的过录本。
     
    三、存本流传略考
     
    《光绪诸暨县志》卷五十,《经籍志·丁部下》载云:“《今乐府选》五百卷,国朝姚燮辑。每篇有燮手评,丹铅错杂于眉简。其搜采之宏宣,勘点之精当,为孙月峰、胡孝辕辈所不及。评定装成二百册,欲付刊而艰于力。今原稿归镇海小江李廉水部郎濂家。”[32]钱南扬先生所云“今藏镇海小港李氏”[33]者亦当指此。按李濂水(1842-1912),光绪丙子年(1876)进士,供职户部。天一阁本有光绪三十年(1904)冯辰元的序,其中有云:“今是选归李氏家藏,古色古香,殊堪宝贵。”可见姚氏原稿全部曾归李氏。其序又云:“蛟川姚先生复庄……晚年酷嗜音乐,咸丰辛亥(咸丰元年,1851)夏五月,选录词曲四百余种,都为一百九十二卷,晨夕手校,名曰《今乐府选》。”[34]可见在藏家手中,至少到1904年仍有一百九十二册的规模。
    浙图本、国图本皆钤有“林集虚印”白文方印,如图8:
    
    《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之《现代本县公私藏书纪事》,有“林集虚藜照庐”条,载云:“集虚本名昌清,字乔良,号心斋,从其父仕荷以鬻书为业,士之好古搜遗以足其所藏,与夫故家之沦坠不振、出其所藏以求售者往往交于其肆,且售且鬻,久之辄能辨别版之真赝。积三十年,所蓄渐富。”[35]林集虚是民国年间宁波著名藏书家,藏书楼名“藜照庐”,又曾开旧书肆“大酉山房”。《今乐考证》稿本亦钤有同一方印,可见浙图本、国图本与北大《今乐考证》都曾归大酉山房。换言之,国图本、浙图本原本藏于一处,并且至大酉山房前,已与天一阁本拆分开。而据《浙江图书馆乙种善本登记簿》记载,浙图本1954年是从一个名叫“俞子良”人手中购得[36]。可知浙图本入藏浙图前,从“大酉山房”辗转又至俞子良处。
    天一阁本多钤“别宥斋”、“萧山朱鼎熙收藏书籍”朱文印,可知其为朱鼎熙旧藏。朱鼎熙(1885-1968),字赞父、酇卿,号别宥、香句,别宥斋乃是其藏书楼名。“别宥斋”藏书十万余卷,在1979年由朱先生后人捐赠给宁波天一阁。
    台北本来源与上述原稿本不同,其书钤有“蜗庐藏书”朱文方印,此印乃宁波藏书家孙家溎藏书印[37]。又有“古玉珪斋”白文方印,“古玉圭斋主人金石记”白文方印,尚不明何藏家,录之待查。
    注释:
    [1]钱南扬:《姚复庄先生著述考——四明访书记之二》,《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六卷第六号,1932年12月。
    [2]杜颖陶:《姚梅伯今乐考证》,《剧学月刊》,第四卷第十期,1935年10月。
    [3]蔡鸿鉴:《复庄骈俪文榷二集序》,咸丰四年刻咸丰六年增修本,《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553册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36页。
    [4]于万川修,俞樾纂:《光绪镇海县志》,光绪五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07册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46页。
    [5]陈遹声修,蒋鸿藻纂:《光绪诸暨县志》,宣统二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41》影印,上海书店,1993年,第749页。
    [6]郑振铎:《姚梅伯的〈今乐府选〉》,《清华周刊》,第39卷第8期,1933年5月。
    [7]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集部下,第2077页。
    [8]吴敢:《〈今乐府选〉叙考》,《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9]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文史》第2辑,中华书局,1963年,第246页。
    [10]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二)》,《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249页。
    [11]洪克夷:《姚燮评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
    [12]魏明扬:《姚燮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3]骆兆平:《探寻〈复庄今乐府选〉》,《天一阁文丛第5辑》,宁波出版社,2007年,第186页。
    [14]天一阁称似有一册虫蛀损毁严重,已无法扫描图像,未知是否为第十册,姑且归其为已损佚。
    [15]徐永明:《姚燮与〈复庄今乐府选〉》,《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第98页。
    [16]褚人获:《坚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278-279页。
    [17]钱德苍:《新校解人颐广集》,会文堂新记书局,1934年,卷三陶情集,第5页。
    [18]褚人获:《坚瓠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9-60页。
    [19]钱德苍:《新校解人颐广集》,会文堂新记书局,1934年,卷五消闷集,第13页。
    [20]汪超宏:《姚燮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21]汪超宏:《姚燮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47页。
    [22]汪超宏:《姚燮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23]汪超宏:《姚燮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46页。
    [24]汪超宏:《姚燮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44页。
    [25]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二)》,《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第248页。
    [26]徐永明:《姚燮与〈复庄今乐府选〉》,《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第98页。
    [27]张棣华:《善本剧曲经眼录》,文史哲出版社,1976年,第286页。
    [28]汪超宏:《姚燮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47页。
    [29]孙崇涛:《戏曲文献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45页。
    [30]这十九种剧本是《伍员吹箫》《虎头牌》《陈州粜米》《合同文字》《来生债》《勘头巾》《红梨花》《李逵负荆》《竹坞听琴》《小尉迟》《冻苏秦》《马陵道》《杀劝夫》《争报恩》《鸳鸯被》《昊天塔》《隔江斗智》《赚蒯通》《百花亭》。见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文史》第2辑,中华书局,1963年4月,第247页。
    [31]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二)》,《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248页。
    [32]陈遹声修,蒋鸿藻纂:《光绪诸暨县志》,宣统二年刻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41》影印,上海书店,1993年。第749页。
    [33]钱南扬:《姚复庄先生著述考---四明访书记之二》,《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六卷第六号,1932年12月。
    [34]转引自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二)》,《文史》第12辑,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248页。
    [35]张傅保修,陈训正、马瀛纂:《民国鄞县通志》,1933年修,1935-1951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17》影印,上海书店,1993年。《文献志·戊集艺文·典籍》,第575页。
    [36]徐永明:《姚燮与〈复庄今乐府选〉》,《文学遗产》,2001年第6期。
    [37]张傅保修,陈训正、马瀛纂:《民国鄞县通志》,1933年修,1935-1951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17》影印,上海书店,1993年。《文献志·戊集艺文·典籍》,第556页。
    作者简介:罗旭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戏曲文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明代的杂剧辑刊与戏曲文学发展研究”(批准号:13CZW043)阶段研究成果。
    原载《戏曲艺术》2016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